【刘以鬯逝世】有种美只属于那些年 《花样年华》诉说交错的缘份
有“文坛教父”之称的刘以鬯离逝,享寿99岁。消息传出,不少人特意买来其作品,尤其著作《酒徒》和《对倒》。
《对倒》与《花样年华》,已忘记先认识谁,反正是同样浓度的酒,只是余味的不尽相同。整顿周末的混沌和空虚,笔者一再重温了这两部经典。
《对倒》为《花样年华》的创作起源,周慕云的原型正是刘以鬯。片尾字幕写著:“特别鸣谢刘以鬯先生”。可刘以鬯曾说过:“他(王家卫)对我了解没有很深。”尽管如此,两者诉说,都是一段交错的缘份。
“对倒”译自法文Tête-bêche,指一正一倒的双连邮票。平放时,是彼此颠倒的双线,当折起来时,却像照镜子般赤裸相对。在平行时空下,上演著一段关于淳于白与亚杏、周慕云与苏丽珍的故事。
《花样年华》的三段过场字幕,均来自《对倒》的长篇版本。
“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羞低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身,走了。”
敢肯定,能造成难堪的相对,一定是近距离的交流,才会有如针刺的触动。在麻雀桌旁,苏丽珍拿著香烟走近丈夫,她跟周慕云近距离交换眼神,他挺著身子,深怕不必要的身体接触。这一次相对,是陌生。一次她拿著面回家,在窄逼的楼梯碰上他,一声招呼的时间,他在她的背影多作一刻停留,她也轻稍回眸。没有音乐作衬和慢镜配合,是暂忘沉沦于另一半的清醒。这一次相对,是好奇。后来,陈生和周太的事越见浮面。下雨天,他们再次在楼梯遇上。不发一语,定睛时间却比以前长。这一次相对,是难堪。
“我先生也有一条领带和你的一模一样。他说是他老板送给他的。所以天天都戴著。”
“我太太也有个皮包跟你一模一样。”
“我知道,我见过。你想说甚么?⋯⋯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知道。”
“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开始的。”
往后的日子,他们试图临摹对方伴侣的相识过程,吃她爱吃的,说他会说的。两个被背叛的人相遇,是互相慰藉,或是互相利用?没人知道。只知晓,越走近,越失控。一夜,他邀约她一起写武侠小说,带勇气地接近,她却下意识地先拒绝。这种高姿态,在他面前完美展现。可作为第三者的观众,早就得知她煲一大锅芝麻糊的用意。尽管他们拼命否认早已越线的关系,那感觉,还是无声无色地不请自来。
“我们不会像他们一样的。”
“我相信自己不会像他们一样的,原来会的。”
慢慢等慢慢爱 速食世代更易爱得遍体鳞伤 想去爱要先学懂“慢”
【轻熟女看电影】能抓回曾经错失了的恋爱 是幸运还是梦幻破灭?
“那个时代已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此时的周慕云,已经搬到新加坡去。再一次回来,已是三年后。1966年的香港,发生了一场大规模骚乱,动荡之下,他们忆起了对方。苏丽珍与周慕云各自重回相识的屋子,一个留恋旧地,一个贪心地想瞧一眼。只可惜,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那段旁若无人的短暂日子,充斥著试探、欲拒还迎、欲言又止。比起在大街上拥著,在的士上依偎,肢体触碰还是不及沉默无语来得折磨人。笔者尤爱以电话交代二人关系微妙的变化。开初,二人尽情投入双方伴侣的角色,放肆挑逗。在西餐厅里,她说:“为甚么打电话到我公司?”“没事做,想听听妳的声音。”他回道。又一次在的士上,她问:“你怎么不打电话给我?” “怕你不喜欢啊。” “那你以后都不要打电话给我。”那是赌气的牢骚。后来他们在“2046”分别时,他叫她回去打电话给他,用不著说话,响三声就好。那是禁忌与不安的交托。她打给远在新加坡的他,他“喂”了两声,没有回应,默认的空间凝结。该说些甚么才对?的确,已经不必要了。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这句留在电影的结尾,作为周慕云和苏丽珍的终结。到头来,两人都提不了勇气。隔著那灰尘和迹满满的过去,美好的一切,都只能留在那儿。幻想中的结局,就留在那树洞里吧。
“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妳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把《对倒》和《花样年华》重新看一遍,仿佛在法国配乐中,夹著姚苏蓉的《今天不回家》。这夜里,没有释怀,反倒更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