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官媒撑港府收地建公屋 冀民生重招化解风波
民建联周三(9月11日)于报章刊登头版广告,要求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广建公屋。内地官媒《人民日报》随即于翌日发表评论,认为香港除了要“止暴制乱”外,“更多人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影响香港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住房,正是重中之重”。
住房问题是老生常谈
这些“深层次矛盾”讲了许多年,楼价失控亦人所共知,例如前任特首梁振英竞选时已大讲土地问题,政纲主打增加土地供应,然而过了差不多10年,说港府毫无寸进亦不过份,如今出动到“尚方宝剑”以收回土地,只可视之为临急抱佛脚的一招。
就眼前示威风波而言,现实一点看,经济民生政策远水难救近火。街上示威者针对的是政治和政制问题,港府却抛出一项“长远政策”,当下难以立竿见影宣传成效之余,也无法一时间扭转舆论劣势,尤其是“解决土地问题”作为政治口号,市民大众都听过太多次,不会耳目一新而寄予厚望。
无论如何,假如可以重锤出击增加土地供应,不失为彰显港府仍能站稳阵脚,发挥管治意志。然而理想归理想,林郑团队处于弱势是不争事实,风波前已处处受制肘,到如今还要大刀阔斧,成效如何有待观察;《星岛日报》9月13日专栏即引述匿名立法会议员,预料空置税法案难以在明年10前过关。
官民目标一致但互相猜疑
有见及此,《香港01》认为北京有需要建立积极的“一国两制”心态,推动和督促港府的改革规划。
按《基本法》制度设计,北京的管辖事务限于国防和外交,其余由港府裁量和推行,可是多年事实证明,港府在现行体制下,无法从既得利益集团手上夺回主导权,故此北京或可在政治面上予以援手,从中协调各方利益。
实则不分政治立场,官民一致认为必须增加土地供应,但每一方都各有打算和顾虑。地产商坐拥庞大土地储备,“晒太阳”待价以沽;政府担心一遇司法覆核便旷日持久,动用“尚方宝剑”会弄巧反拙;部份市民则对政府缺乏信任,以为“多了蛋糕也没我的份”,甚至可能反受其害,例如自由行对社区的负面影响。
曾钰成:政治和经济都欠民主
如是者港府施政陷入恶性循环,官民欠缺互信,施政法案屡屡受阻,然后是“深层次矛盾”愈趋严重,转而加深民怨猜疑。
官媒呼吁各方就使用《收回土地条例》,“放下局部和私人利益”,“积极寻求出路”,当中却牵涉“鸡先抑或蛋先”的疑难:解决问题就能够重建互信?抑或重建了互信才能够解决问题?
如何重建信任呢?立法会前主席曾钰成早前指出示威浪潮有两大源头,:“政治没民主,经济又没民主,这让年轻人看不到前途。”港府正设法就“经济民主”对症下药,北京表明支持和支援;至于“政治民主”,北京或可考虑在适当时机,再次推行双普选政改,真正消除社会疑虑,满足港人心中的最大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