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动员掀制作潮 “主旋律电影”成功不在叫好叫座?

撰文: 赵观祺
出版:更新: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于10月23日)在北京举行,吴京有份出演的抗美援朝电影《金刚川》同日在内地上画。数据显示,《金刚川》的首日票房已突破1亿元(人民币.下同),预测票房逾25亿元。
在中美紧张关系持续升温时,内地纪念抗美援朝精神高涨。有民众观影后大赞《金刚川》是“主旋律电影和商业战争大片的优质结合品”,完成向英雄战士们致敬的使命。但也有不少人批评《金刚川》叙事混乱、镜头重复,赶工痕迹明显,甚至有人直言这部电影是《邓寇克大行动》(Dunkirk)的“低配版”。

宣传官方主旨不避“硬销”

《金刚川》面世的时空背景显而易见。适逢官方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美国对华政策急转直下,于政经军各领域穷追猛打,北京亦相应动员社会大众“丢掉幻想,准备斗争”,而推出“主旋律电影”正是宣传手法之一。

《金刚川》在豆瓣网的评分为6.9分。

英国有占士邦,美国有美国队长,国家英雄形象的拟人化并非中国专利,甚至可以说中国是加以效法而已。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特色则在于其单刀直入,宣传口径均明言是要宣扬爱国思想,而情节均以此主题为骨干。

从市场推广角度看,宣传品一般而言都会避免“硬销”所载主旨,唯恐手法太过粗糙而无法吸引观众,又或太过直接而挑起观众的争辩之心。不过观乎过去几年事态发展,主旋律电影有愈做愈强的趋势,口碑虽然不一定上佳,但就愈来愈适应市场化竞争,逐渐成为有票房保证的类型片。

是国民自信也是国民记忆

官方加持宣传确有极大助力,但要达致有类型片效果,首先电影本身必须能吸引观众,否则就算有一两套叫座不叫好的出品,重复下去亦只会令观众生厌,结果是倒钱入海。

+5

《金刚川》之所以有票房,故然与“巧合地”没有大片竞争有关,但就故事设计来说,电影分拆为单元视角,聚焦在修建军事用桥一事上,再配以荷里活式打仗场面,本来就方便观众消化,此外,“抗美援朝”主题亦可收得到共鸣效应,毕竟当年志愿军数以百万计,个人经历口耳相传便成为家族史的一部份,更可说是国民记忆。

至于就社会整体心态,内地在不够两代人时间,由一穷二白的人口大国,摇身一变为政经实力傲视全球的领袖国家,国民为此自信与自豪亦是理所当然。随著国力节节上升,即使没有官方引导,市场上也有巩固身份认同的需求。可见爱国题材本来就有天然生态,只不过官方的参与程度可观,所以这一类电影与其说是爱国电影,不如称之为主旋律电影。

网民好评节选:

内地网民评价不一,有赞有弹。(豆瓣网截图)

《流浪地球》是否“主旋律电影”?

简单看看百度百科,主旋律电影有的不只是钱和明星,兼且还有不同种类的出品,该栏目里就将之分为“建国60周年巨作”如《建国大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如《大决战》、“现实题材”如《唐山大地震》、“国学题材”如《孔子》等等,吸引有不同兴致的观众。由此可见,在提升拍摄技巧之外,主旋律电影亦在不断扩阔子类范畴,以期借由多元选择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如此一来,其实何谓“主旋律电影”呢?狭义而言,正是开宗明义的《战狼II》和《金刚川》,但广义而言,连《孔子》等历史人物电影也被归类进去。又以在内地叫好叫座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为例,有正能量主旨,有中国英雄,有五星红旗,有“人类命运共同体”寓义,但鲜有人会称之为“主旋律电影”。

由是观之,主旋律电影之成功不在于其获官方加持,也不在于市场化成功,而是在于其类型主题已由当初极力争取观众青睐,演变为观众口味之一,致使连商业定位的电影也要吸收个中原素,两者分野愈趋模糊,也代表主旋律已牢固嵌进内地电影产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