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倡“国内大循环”料打长期战 经济“两头在外”时代告终?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虽然目前情况好转,但不少企业仍面临各种问题。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7月21日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间向与会企业家提出三点意见: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
吁国内国际双迴圈相互促进
如果间中有留意官方文件,应该会对讲话内容并不陌生,毕竟增加内部需求之类用语都出现了很多年,也一直在持续推进中,而强调“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勉励企业家爱国、创新、守法、承担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野之类,同样是常见的讲法。
习近平即在会上表示:“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讲过,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迴圈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句说话被个别传媒影射,说是为“锁国论”澄清和降温,但一则“锁国论”是无中生有的绰头,二则“国内大循环”是基于对当下形势的判断。
在全篇讲话中,习近平3次提到外部环境的挑战:“近几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经贸摩擦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我国很多市场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
领导层不是盲目作最坏打算
可以看出中共领导层的判断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之时,中国利用“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大格局,其间快速发展为世界工厂,不过这条件时至今日愈来愈不稳定,甚至遇上“逆流”,故此中国需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在国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准”,以及“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换个角度看,这代表中共已经有心理准备,美国在可见将来都会追著中国打,集中对付“两头在外”的对华有利条件,而西方阵营也有可能会加入“逆流”,而见诸于关税战和华为风波,以敌对形势不变为前提,中国是不得不促成“国内大循环”,以化解外部环境持续增长的压力。
先讲最坏情况,美国成功动员西方阵营,导致已发展国家大批“去中国化”,而发展中国家无法填补资源和市场的空缺,中国陷入经济停滞之中。如果立足于此,“国内大循环”就无可避免地要走“两头在内”的艰险路径,期望从包围网之中突围而出。
可是一如领导层所示,提出国内大循环不是盲目作最坏打算,其本质“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一是他们承认中国的发展建基于经济全球化,北京没理由主动放弃这个有利条件,二是认为“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相信保持开放的中国会比企图排挤中国的美国更有吸引力,美国堵华只会加速“去美国化”。
关键在于重塑外部环境?
如是者,企业家的旧任务获得全新意义,当局则就此承诺“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继续减税降费、减租降息”,“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发展普惠金融”以缓解中小企融资问题,官方更会“支持适销对路出口商品开拓国内市场”,以期可以从宏观层面上促使企业家参与建设国内大循环。
可是要达成保持开放的国内大循环,还是需要各方面的宏观条件,不是单凭企业家的创新,抑或官方一两项“拆墙松绑”,就能一蹴而就。
单讲市场一面,中国要摆脱美国于外部环境的重重施压,连结欧亚非的一带一路规划即被寄予厚望,系关能否建立以本国货币、技术标准和供应链为中心的经贸系统,真正做到毋须仰赖于人的“国内国际双迴圈相互促进”。由此看来,国内大循环要收得全效,不只是要应对外部环境压力,而是要积极重塑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