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主意】师生共创艺术校园 提升学生幸福感

撰文: 梁蔚澄
出版:更新:

学童感到焦虑或轻生的新闻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教师与前线社工亦因其限制,而感有心无力,当中尤以教师为甚,既要面对提升学生成绩的压力,同时亦希望关注学生成长。在这困局中,视觉艺术科科主任邝启德决定尝试在他任教的宝安商会王少清中学内作出改变,透过各类艺术活动及调整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让他们在过程中,寻找情绪的出口,建构正面的价值观。他说:“去年全港有多宗学生自杀个案,绝大多数都是没有明显的先兆,可见学生的负面情绪是成长阶段累积而成。学生在校时间长,学校除提供行为情绪问题辅导外,预防策略亦十分重要。”

普遍而言,视觉艺术在主流教育中像是一个“兴趣科目”,然而邝老师尝试让我们认识视觉艺术的力量及对个人生命成长的重要性。究竟艺术与学生的成长可有怎样的火花?

【撰文:梁蔚澄   摄影:陈焯𪸩】

情绪的出口:货柜大改造

校园内的一棵挺拔茂密的榕树旁,有间碧蓝色的小屋令人为之一振。窗台上放置了盆栽,两扇宽阔窗子系上干花,像是在欢迎大家进内休憩。这个在主校舍旁的独立空间名为“融轩”,远看像是咖啡小店,实际是由旧货柜改建而成的师生放松空间,内里布满学生的作品,配以豆粒沙发,简约而不失雅致。邝老师笑言:“其实之前货柜的窗好似‘铁窗边缘’,很多框,比较密封,主要是用来放杂物,但我觉得可以活化这个地方,于是向学校申请,获批准后与同学一起翻新。”

中五生郑嘉浩与林轩玮负责铺地板,钻墙挂钟,挂画,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层架和柜是最难,因为这本来是货柜,把钉打入墙身后可能会不稳,容易掉下来。钻得不好惟有再来,补油来掩盖错误的痕迹,邝老师是遮暇专家呢!”不少女生也来协助,他们利用放学及假日的时间把货柜翻生,中五生李咏恩则满足地说:“很清新的感觉,是无印的简约风!在毕业的时候会是大家的打卡地点。”中四生叶莹莹是视艺学会主席表示这次活动很新奇,与平日外出参加不同的关于艺术活动不同,可亲手布置学校。

走廊位置的“感谢里”布满写上感谢字句的木牌,不同年级的学生亦有机会在此分享感谢之心。

“融轩”开幕日中,师生与社工亦流露出灿烂的笑容,但为何要身体力行,另辟天地予师生?邝老师除了是视艺科老师,亦在香港大学修读表达艺术治疗硕士课程,并取得注册艺术(表达艺术)治疗师资格。面对社会不满现时教育制度的低沉气氛,他亦察觉校内不少学生虽在学业上表现良好,或许就读学校为英文中学,学生对学业成绩有很高的要求,加上各种客观因素,形成不同程度的压力。于是他希望借着设立多元辅导室, 一个建于主校舍外的独立空间,让学生可暂时脱离学校;在一个既舒适,又可畅所欲言的地方用艺术媒介表达情绪,如涂鸦、沙游辅导、园艺治疗创作等。

其他课室可行吗?他阐释:“如课室或视艺室,学生会觉得所做的事都是与功课有关。在这里便可不需烦恼比较、呈分等问题,可真诚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希望在此做一些不同的治疗或艺术活动,亦可在此分享学生栽种的成果和创作。”

+3
师生合力改造货柜成多元辅导室“融轩”,内里摆放了不少学生的创作。

踢走苦恼:幸福感的五个要素

改变是因为一个楔机或看见需要,钟佛成校长有感现时普遍的香港学生并不快乐,即使物质生活愈来愈丰富,但因家庭、社交、学业等问题而轻生,感到十分可惜,“这代人承受的压力是沉重的。”他说:“希望建设一个关爱、和谐、快乐的校园,从而增强同学的幸福感,以正面的情绪成长。更希望凭着一些新的概念,带动学校转变。”带动校内改变的邝老师,因去年入选成为教师社工创新力量计划的一员,经历十个星期的带薪进修假期,撰写的创新计划获得资助后,便策划一连串以艺术改变校园环境及课程的活动,改造货柜是其中一项。

但“幸福感”一词像是虚无飘渺的,应如何具体实行?邝老师表示幸福感并非只让学生获得快乐,而是让他们感受到人生是“丰盛”的。他引用沙利文博士的幸福感理论,当中指出可循着五大范畴建立幸福感,包括正面情绪、投入感、良好的人际关系、找到人生的意义及获得成就挑战。

邝老师尝试利用表达艺术治疗的理念,并与不同学科的老师合作,尝试协助学生达到这五项基石,如视觉艺术科、通识科、升学及就业辅导组跨科组协作,通识科加入更多以个人成长相关和精神健康的课题内容,学生于视艺堂透过艺术作品表达一些个人成长的感受,让老师从不同渠道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心理状况。除设立多元辅导室、运用装置艺术以提升学校整体的艺术氛围,及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外、视艺科增加个人成长内容亦是计划之一。

跳出框框:视艺科不应只是教技巧

给予师生温暖及充满活力的环境,是增加幸福感的要素之一。校园的走廊位置有一个“感谢里”,那里布满写上感谢字句的木牌,分享对象可以是父母、朋辈、老师,与邝老师同行的谭兆庭老师道:“我也收到几张,更想不到自己有些意想不到的优点,如同学认为我是个十分包容他们的老师。还记得同学填写的时候是充满笑容,原来正向的情绪是有感染力,只是平时没有渠道去抒发。”无论是“融轩”、“感谢里”、艺术装置如感恩邮箱或以表达艺术治疗融入教学及活动中,都能提升校园的正面气氛,及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邝老师更希望改变的是在视觉艺术教育注入新思维,他表示视艺课程主要是教同学绘画技巧,但令他反思的是,视觉艺术相较于其他科目更有助学生抒发情感,因此课程也需要“增值”,在绘画、雕塑技巧,文化知识外,思索在艺术过程中怎样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如何利用艺术表达自我、情感,或简单如观察身边事物后纪录下来。

他说:“你可能说一般老师都可以做到,但这不只是让学生抒发情感,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透过营造学校气氛、把艺术治疗融合教育,从而让同学的情绪转化,如把一些负面的情绪变成正面的情绪。”长远来说,他希望透过课程的整合,与不同范畴的教师一同创造一个具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情意发展的课程,学生可以在爱的教育下成长,达至全人发展外,亦可减少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