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地图】文青怎样玩转新加坡(街头篇)
新加坡,一个同时蕴含东南亚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度,既能找到融合马来菜和中国菜的娘惹美食,也有从中国传过去的正宗褔建炒饭。不论是曾经去过还是准备到访的你,如果对于新加坡的印象仍停留在肉骨茶、环球影城、无边际泳池的话,是时候更新一下想法,探索星国近年发展迅速的艺术文化。摄影:黄宝莹 协力:新加坡旅游局
在新加坡的“小印度”街头上,赫然见到一棵长满雨伞的“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由印尼艺术家陈丽霞(Marthalia Budiman)在新加坡市区重建局举办的“My Ideas for Public Spaces: Forgotten Spaces”创意比赛的入选作品。平日走在新加坡主要的街道,映入眼帘的都是一幢幢纯白色、别具时代感的建筑。然而当你转入街角,却会发现,原来不少色彩缤纷、别具特色的涂鸦壁画、雕塑艺术正等你前来欣赏。
从涂鸦壁画看新加坡荟聚的色彩
新加坡面积比香港小,但人口种族比例却闻名世界。除了华裔和东南亚裔的居民,不少外国移民亦来到新加坡定居。在香港,你会在重庆大厦里找到异国风情;在新加坡,你会发现不少让非原居民自成一角的社区,不同种族就如百花一样盛放。
位于新加坡的“小印度”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踏入这个集中了不少印度人的小社区,从气味、色彩、声音去感受,已经让人忘记自己正身处新加坡。那些充满色彩的杂货店、露天市场以及建筑看来已是艺术,然而除此以外,尚有更多。位于“小印度”的LASALLE艺术学院每年亦会举办大型艺术节目“ARTWALK LITTLE INDIA”,带来一系列的表演节目以外,重头戏是邀请一众艺术家在区内的墙壁作画。基本上壁画一年便会更新一次,除非是墙壁的拥有人(如商店的老板)希望保留画作,否则每年过去,便又是一番新境象。
除了在“小印度”见到壁画,Aliwal Arts Centre的所在区域Kampong Gelam亦会见到多幅涂鸦作品。这些创作出自世界各地不同的艺术家,只要你向Aliwal Arts Centre申请成功,便能获得一幅任你发挥的墙壁。在艺术家自由创作之余,亦让游人大饱眼福。
街角里的雕象艺术 见证星国历史变迁
在新加坡想看异国文化及壁画可以去“小印度”及Kampong Gelam;想看本土阅读文化可以去本地独立书店;想见尽新加坡的艺术文化可以去不同的博物馆。然而若果你不想刻意寻觅,简单漫步街上也能发现艺术的踨影,因为新加坡的古铜雕象可谓随处可见。看雕象除了留意其精巧的技术,也可多加了解背后象征的历史文化。
当你思索为什么新加坡站着这个如此宏伟的外国人像时,可知道他正是新加坡的开埠者史丹福莱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呢?
这些跳入新加坡河的小孩子看起来很可爱,原来是艺术家张华昌为了表达对过去的追忆和怀念而作的作品《第一代》,那时侯新加坡移民的孩子常玩这个游戏,,可惜在高度城市化的现代已不复见。
艺术家许笑的作品《繁忙的商业中心》记下了当年在新加坡河畔常见的交易情景,那时主要的贸易商品有棉花、香料、橡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