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环】“不随波逐流” 雕塑家任哲的武士精神

撰文: 翟启豪
出版:更新:

粤语中的“四正”(音:si3 zeng3)在道教中另有其意,指“正心、正念、正言、正行”。中国艺术家任哲在中环交易广场举办的展览,以“罡”字为题,既有其天文原意,指北斗星的斗柄,又含有道教中“四正”之意。在北京出生和成长的任哲,自称是一位“喜欢英雄的男孩”,他用四年时间创作了此次展出的十八件大型武士雕塑,每一座雕塑都散发着犹如超级英雄一般的气质。对于英雄主义,他的理解是:“放在现代来看,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英雄和武士。”

八十年代做政治波普、伤痕美学,是因为切实经历过,才能出现这样的作品。如果因为作品成为潮流就去随便模仿,艺术家就会迷失自己,还是要做自己内心真正喜欢和关注的东西,自己文化中蕴藏的东西。
任哲
任哲全新青铜雕塑《辰坎》。辰坎为“护世四天王”之一,主要负责“职雨”(控制雨水的降临)。(翟启豪摄)

“做回自己”的觉醒

任哲的不锈钢雕塑《金刚心》。他认为在现今繁嚣世界中,决心和毅力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门。(翟启豪摄)

任哲上一次举办展览,已是差不多四年前的事。这几年间虽然不断创作,但他每年只对其中的四五件作品感到满意,而且不想“为了做展览而去做展览”。他希望这几年的创作成果为观众带来一种正能量,以这些雕塑所彰显的勇气和武士精神激励观众“回归自己”和“不随波逐流”,也是英文副题“The Awakened Warrior”(觉醒武士)所表达的意思。展览设于中环交易广场,任哲利用中央大厅的圆形设计,将作品《雷》置于正中心,而其他雕塑则以此为轴心排列,一方面象征“天圆”,另一方面又带出他“万物与人类密不可分的连结”的想法。

东方雕塑重“意”,西方雕塑重“形”,而任哲的雕塑则是形意兼备。他将传统中华文化和西方当代艺术结合,以雕塑技艺将武士的英雄形象呈现,作品变得并非单纯“写意”。虽然雕塑人像的脸上并没有具体的神情,但他透过动势和形态上的细致刻划,营造了一种雄伟的气势,即使雕塑是静态的呈现方式,仍充满动感。任哲的雕塑以青铜或不锈钢为材料,青铜能够使雕塑在完成之前稍微扩大,方便加上更多细节,但坚硬度又比可塑性更高的陶瓷和石材为高;而不锈钢则不仅保留了青铜雕塑的优点,更使作品充满当代气息。

真正好的艺术品,应该是不分东西方的、不分传统当代的。
任哲
任哲不少作品以不锈钢铸造,除了保留了青铜雕塑的优点,更使作品充满当代气息。(翟启豪摄)

中西文化皆为养份

任哲自小开始学习书法,展览中亦有不少他的书法作品。(翟启豪摄)

80后的任哲喜欢hip-hop和打蓝球,更曾经留过Mohawk(鸡冠头),他形容自己像中国其他年轻人一样,深受西方流行文化影响。后来在清华大学美术院雕塑系修读学士及硕士学位,他又对古埃及、古希腊、传统中国和现代主义的雕塑体系都有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但中华文化始终也是他成长的养份,因家庭的影响自小开始学习书法,展览中亦有不少他的书法作品。书法与雕塑虽属两种不同媒介,但对照任哲的两种作品,却能发现他从两者间找到了相通的艺术气韵。

除了以古代武士为题材,任哲的雕塑亦有不少“琴棋书画”的元素。例如,《寻白羽》的灵感就是来自卢纶的《塞下曲》中描写汉代名将李广的诗句:“平明寻白羽,没左石棱中。”而《云山风度》中的武士正弹奏无弦的枯木古琴,静中有动。

任哲作品《云山风度》,武士正弹奏无弦的枯木“古琴”,同时展现出动和静。(翟启豪摄)
任哲形容自己如中国的其他80后年轻人一样,深受西方流行文化影响,他喜欢hip-hop和打蓝球,更曾经留过鸡冠头。(翟启豪摄)

艺术家Profile

任哲,生于1983年,北京艺术家,拥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学士及硕士学位,中国雕塑协会会员。

置地公司:“罡”- 任哲雕塑个人展览

展期:即日至3月30日

地点:中环交易广场中央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