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设计叫换Logo】幕后玩家Peter Saville 音乐与时尚通吃
大师常言道:设计师,只是职衍;作品,才是说话。无错,设计师只是一份职业,但是成为受尊敬的人,他或是他的设计让人看来自然就是一份藏不住的智慧与才华,Peter Saville是其一,而他以手到拿来、即取即用作设计的手法,更造就他一辈子的风采。
作为传奇音乐厂牌Factory的御用唱片封套设计师,Peter Saville除了跟Joy Division、New Order、Section 25等合作无间外,多年来他还替OMD、Suede、Pulp、Gay Dad等创造出经典设计;熟悉他的人,视他为平面设计师,甚至比喻他为摇滚明星,而不熟悉他的人,也总会看过他的作品。
坦白说,独立去看Peter的作品,在视觉上未必是最好,但在掺杂于时尚、流行文化之间,魅力却大增。
爱“抄”、懂“抄” 源自一本书Peter过往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大方提及改写他一生的启蒙书本是在图书馆偷来的书——1969年由Herbert Spencer 编著的《Pioneers of Modern Typography》。他极度青睐Herbert Bayer和Jan Tschichold的平面设计,而Jan更是令他嫉妒。Jan的作品,不论是早期走现代风格的,即耀眼的无衬线字体配合看似随意却是有着用色、铺排规律的版面,还是后期回归古典风格,采用对称的版式和有衬线字体的,都有一份冷静与优雅的氛围。
风格不是Peter的喜爱Jan的主要原因,反而Jan无论以什么形式的时代风格,作品总是静而有力,有着直捣人心的内涵。而且那些设计更与当时Peter眼前满是相对粗糙、混乱的Punk风格作品大相径庭。Peter从中悟出视觉传递与时尚、艺术、文化相辅相成,参照主义(Referrencialism)和拿来主意(Appropriation)成为他多年创作的切入手法。
“我们这一代人,只可以在已发生事物的语境中看事情。我们已经被后现代(Post-Modern)的感觉、方式严重制约,又或许只是因为信仰的丧失,以至于我们只能以参照的方式理解所有事物。一切都似曾相识,一切都被放在语境当中,以回顾的方式被定义。如果你说‘它看起来不像你见过的任何东西’,我们就会有点失落。我们现在的文化相当依赖于熟悉感,这就是我的作品吸引人的原因。”
拿来主义(Appropriation)的创作
参与创立音乐厂牌Factory打开Peter设计之路,首样工作是设计音乐会海报。他从学校门上“偷”来一个噪音警告符号标志,用上警告标志符黄、黑两色和无衬线字体,将演出资讯排得井然有序,仿傚Jan Tschichold提倡的现代风格,成就了经典的FAC 1海报。
至于Joy Division首张专集《Unknown Pleasures》的唱片封套,是Peter另一惊世经典。这从天文书籍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Astronomy》CP1919的一百多次连续脉冲波形,自1979年就不断被人讨论,至今仍然是话题,成为时尚圈、企业不断借用、翻炒的“时尚符号”,Raf Simons是其一,他的2003年秋冬系列Closer,用上大量Peter设计的唱片封面为设计素材。去年,有人将一批二手Closer系列的Parka放上在Grailed网站放售,其中一件以7,000美金价钱卖出,可见有价有市。
Peter偶像Jan Tschichold也不是非无衬线字体的死忠,最后也从现代风解放。Peter的解读是当在一窝风的情形作一些反常时,会带来效果。他设计Joy Division的《Closer》唱片封套转用有衬线字体,并配上Bernard Pierre Wolff的一张沈郁悲伤的相片,想不到Joy Division主音歌手Ian Curtis在唱片发行前自杀身亡,唱片设计让人联想到死人的“纪念”,像预示Ian的死亡。
Peter从不在乎设计师的名衍,更三番四次强调“设计是为他人而做”。早在7、80年代,Peter已深谙跨界之道,山本耀司8、90年代的时装目录都是有Peter的参与才成事。除了早前Raf Simons将Calvin Klein变CALVIN KLEIN外,过去Givenchy和Mandarin Duc的logo也有他的参与。Pete是美术指导也是平面设计师,不过把他形容为时尚幕后玩家,同样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