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治疗】打开心灵 从虚构世界寻回真正自己
每个人也可以是一个世界。世界里面可能有不同的门,门后藏着回忆、情緖、一些近乎潜意识的想法。当普通人连自己都没法面对和倾听时,创意艺术治疗希望藉艺术切入,作一面反映内心的镜子。注册艺术治疗师区慧妍及注册戏剧治疗师陈凌轩各以不同的艺术媒介作为工具,以心理治疗的方式,走进不同的世界,打开不同的门。摄影:龚慧、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曾经收过一幅学生画自己𠝹手的画作,当我打算去找这个学生倾偈时,发现太迟了,他已经入了医院。在那刻开始,我觉得艺术的力量很大,但究竟我可以做些什么呢?”因为这个经历衍生的一个疑问,区慧妍远赴英国修读艺术治疗,由中学美术老师转变为艺术治疗师。现时于中学当驻校艺术治疗师的她,同样面对学生,同样利用绘画、图片、黏土等艺术工具,然而艺术教育以外,她以艺术进行心理治疗,从而达到艺术、治疗师、治疗对象三位一体的移情关系。
艺术治疗是一种专业 需能收能放
艺术即治疗(art as therapy),早阵子大行其道的秘密花园(secret garden)填色画册是一例子。当一个人找到一种媒介让自己专注、安心,无疑可以纾缓情绪问题,然而区慧妍义正辞严地说:“但那绝不是心理治疗。”又以做瑜伽比喻:“我们必须在一个特定空间,跟从专业导师,模仿一套指定的动作才能达到效果。”
坊间有不少艺术工作坊,导师可能不是注册艺术治疗师,却以艺术治疗作旗号,情况好比跟从无牌瑜伽导师一样,一不留神便容易拉伤筋骨。一般注册创意艺术治疗师除了要修读专业课程外,同时需要定期接受艺术治疗监督员的评估。“艺术是一样很有力量的东西,不懂运用或乱用这工具的人,胡乱打开了别人的心,但不懂怎样去关那道门,或开错门,就会很危险。”区慧妍语重心长地说。以安全为首则,区慧妍表示最重要是知道限制在哪里,在潜意识层面挖得太深不等于好,懂得在什么时候停才是最重要。
能抽离才算真正寻回自己
一个从前没自信、脾气大,甚至曾被劝见精神科医生的人,现在不仅自信、开朗,还可帮人纾解情绪问题,注册戏剧治疗师陈凌轩说一切源於戏剧。自中学开始热爱戏剧的她,毕业后虽然做过不同工作,却从没淡出过戏剧世界。热爱排戏更甚于在台上听见欢呼声的她,一次无意间在网上搜寻器见到“戏剧治疗”四个字,细阅内容后才发现,原来这就是自己多年来喜欢戏剧的原因,她顿时有“回家的感觉”,并决心成为戏剧治疗师。走入一个虚构世界,扮演另一个人,却是为了回到现实世界时可以寻回自己,这是戏剧治疗其中一个本质,不过这个虚构世界不设剧本。陈凌轩说:“即兴创作才能更容易令一个人进入到潜意识层面。”
我们每天操练言语,里头可以有很多伪装,只有身体不会骗人。陈凌轩举例:“很多时让一些癌症病人随意饰演角色时,他们总会扮演自己不喜欢的医生,即使他们没有跟我说什么,我亦能了解到病人的想法。”她又笑说做戏剧治疗好忙,经常要同时间观察很多东西。透过戏剧活动去做心理治疗,除了情感宣泄,也是了解自己和明白别人处境的方法。戏剧治疗无实体创作,可以如何评估效果呢?
陈凌轩形容:“会很明显地见到他停了下来,整个空间仿佛都凝住了一样,这个就是Aha moment(顿悟时刻)了。”
对普通演员来说,演技是首要,但在戏剧治疗的世界中,演技不重要,最重要的却是抽离角色。陈凌轩引患有精神分裂的病人为例:“虽然平日未必可以跟他们完整交流,但去到戏剧世界反而可以跟他们顺畅地沟通,因为我们会进入他们的世界,不论他们有任何幻想,我们都会进入,而且理解他们的世界。”
然而即使在戏剧世界得到满足,最重要是让接受治疗的人明白现实世界始终有些事要自己面对和处理。故此她平日最典型的做法,就是从戏剧世界出来之后问治疗者一些问题,简单如姓名、日期等等。
区慧妍(艺术治疗师)
英国国家注册艺术治疗师、英国艺术治疗师协会专业会员、香港艺术治疗师协会专业会员、香港教育局注册教师,现为中学驻校艺术治疗师,主要服务对象为青少年。
陈凌轩(戏剧治疗师)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及传播学系及加州统整研究学院辅导心理学硕士,美国注册戏剧治疗师、美国戏剧治疗协会会员,及香港戏剧治疗师协会创会成员兼副主席。于香港大学行为健康中心作临床实习导师,曾于香港艺术中心艺术学院作短期课程导师,拥有逾10年舞台剧演出经验,曾与香港多个不同表演团体合作。主要的服务对象包括特殊需要儿童、癌症病患、长者、精神病患及有情绪困扰或压力的成人。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