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文化潮圣地】智源书局屹立七十年:不要脱节,不要人有我有

撰文: 谢欣慧
出版:更新:

日本文化的爱好者相信对智源书局并不陌生。
访问智源,除是适逢他们开业七十周年,亦因为另一家专售日本书的书店Tomato Books难逃结业命运。第三代店主王思允当然早早看穿记者的想法,“都估到你会咁问。”不过她并不介意,与我们分享经营书店的艰辛之余,亦与我们细谈日本书的吸引力,更将智源的奋斗史娓娓道来。

智源最初开在中环威灵顿街地下,即现在的镛记酒家一带,后来又搬到德辅道中。图为智源的德辅道中店。(智源书局)

闻名于专售各类型日本书籍的智源,大家或许不知它其实是中途转型。智源早于四十年代于中环开业,本来什么书都卖,包括中、英文书,亦有少量日文图书,那时有不少人特意找智源订购外国书。后来至七、八十年代,日本文化兴起,智源渐渐转型为日文书专门店,当时走独市生意。智源历史悠久,现时已传至第三代,在本地书坛地位可见一班。

现时智源是楼上舖。(余俊亮摄)

传至第三代,经营书局的难度有增无减,但现时阅读风气下降,资讯爆炸的时代,第三代传人王思允(Winnie)选择坚持智源一贯风格,“我们的书籍种类很多元化,除了基本的潮流杂志,热门的手工艺书,专门知识如建筑、室内设计、摄影等,还有较冷门少见的,例如关于银器、军事、户外活动的书籍我们都有售。”香港人出名跟风快,爱追潮流,智源却逆道而行,“有些旧书如果很受欢迎会返货再卖,因此有些客人看到先前抢购不到的会很高兴。当然我们不会完全脱节,例如早排兴起的Tsum Tsum编织公仔书我们也有引入,但不是抱着人有我有的心态入货。”

智源书局的招牌是由现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提字,搬店后他们以字体重新设计招牌。不过由于屋宇处下令清拆招牌,大家便未能欣赏美字。(智源书局)
1985年智源书局装修后,店内的情况。(智源书局)

或许大家心中都有同样疑问,为什么智源能屹立70年不倒?其中一个原因很明显,“这是自置物业,是爷爷购入的。”或会有人心想果然是“成功需父(爷)干”,倒是我们该庆幸上一代有如斯远见,一众书迷才不用怕租金又再吞噬一家好店。再者,有多少老字号无人接手?修读电影的Winnie坦言为智源放下了兴趣,不经不觉,已接手了十二年,“我自小跟随爸爸在书海中长大,第一份工作又是在智源,怎舍得将它结业?”

在智源你可以找到各种类的专门书籍。(余俊亮摄)

纵然智源不需为租金苦恼,亦不代表他们可赚大钱,Winnie直言经营书局利润不多,最初智源是独市生意,是日本文化朝圣地,现时则受其他书店及网上书店夹击,而且他们的书依赖入口,日本经济转差对他们的业务亦有影响,“一直以来,日本对他们的经济和文化都很保护,不会轻易出口书籍,因此采购要花很多时间心机。而日本近年经济转差,有不少书局倒闭,减少了书籍出版,有些出版商又为了减低成本而令书的素质下降,其实我们入货有很多局限。”

坊间较少见,详谈户外用品、纹身及军事等书籍,都吸引不少人专门前来购买。(智源书局)
有关日本银器品牌Goro's的书已出版三期,仍然十分畅销。(余俊亮摄)

幸好,有一群忠实fans,对智源不离不弃。坦白说,一本日文书大多卖过百,又看不懂日文,不少人会问为何仍要花钱买日本书?智源熟客Anita与Winnie口径一致地说:“就算你不懂日文,你都看得懂,尤其是手工艺书,因为他们的图画漂亮精细,排版又会照顾读者需要。”Anita是一位手工艺导师,一直是日本书的fans,她指现时台湾和大陆都抄袭得很快,卖得又便宜,不过她仍钟情日本出品,一来因为日文书是第一手资讯,有时别人抄袭得来,潮流已过,二来日文书的纸质极佳,摆放多年都不会变黄变霉,又不会生虫,“每一本我都好好保存,不会弃丢,因此纸质非常重要。”Winnie补充:“日本书另一个厉害之处,便是专门化。日本人可以将一个细微的主题入微地描述、排版、出书。”小清新的发型、花卉纸艺、围巾编织等等专门工具书籍,在智源就如寻宝一样。

近年流行的硬笔书法、木艺及立体花卉纸艺书,亦可在智源找到。(余俊亮摄)
现时不少杂志都会附送礼品,智源会购入日本限定的版本,吸引不少忠实fans。(余俊亮摄)

智源开业70周年,Winnie表示不选择大肆庆祝,大概默默耕耘是上一代留下的美德,被问道自己的经营模式会否与爸爸相同,她却指一切都只靠慢慢摸索。做生意不能一成不变,上一代懂得转型专售日本书,Winnie亦计划店中一隅装修成可作展览或工作坊的空间,以一期一会的形式进行。“现代人容易被科技牵住走,包括我自己在内。加上香港生活节奏急速,很多生活细节不知不觉流走。书本就是有种魔力,透过排版带领你去好好欣赏一件事情,工艺亦然。因此我希望有个空间可以让大家脱离电子世界,投入书海或工艺的世界。”

猫店主蒙蒙驻店十年,亦有不少die-hard fans。(余俊亮摄)
日本书图画精美详细,而且传统的入榫工艺亦有刊辑成书。(余俊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