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是第一本“可读的”AI执笔悬疑小说 实际读起来感觉如何?
【AI/ChatGPT/小说/文学】自ChatGPT发行以来许多人都尝试过用AI创作,目前Amazon等电子书平台已经充斥大量AI生成小说,但不少内容难以理解。今年稍早Pushkin Industry出版之《作家之死》(Death of an Author,编译)被众多媒体誉为首本可读的AI生成小说,据作者所称,内容95%为AI创作而成。实际读起来,感觉又是如何呢?
95%为AI创作而成?
只要使用过AI写故事,都会知道ChatGPT等语言模型人工智能工具最大弱点是——形式大于内容。大部分时间用以润色文章内容没问题,但写起情节来总是潦草非常,某程度上《作家之死》则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小说讲述学者Gus Dupin某天突然收到文学大师Peggy Firmin丧礼邀请函,虽然他多年来致力研究其作品,两人却是一直素未谋面,所以邀请让他摸不著头脑。丧礼过后,Dupin却突然收到电话指控说他是谋杀Firmin的凶手,更被卷入Peggy Firmin参与研发的AI模型计划中,于是他尝试从各种蛛丝马迹解码,找出杀死作家真凶。
《作家之死》署名Aidan Marchine,一个融合了作家Stephen Marche以及人工智能的名字,顾名思义作品是人机合作而来——人类负责思考情节,AI工具则负责写作,其中95%内容都是由AI操刀。Stephen Marche多次为《Wired》、《纽约时报》等知名媒体撰写AI相关文章,自然了解AI工具弱点。
他在小说后话中透露,自己在著手创作前读了大量推理名作,为小说设定好情节框架再交由AI处理。最开始是希望风格模仿美国作家Jim Thompson,却发现不太到位,于是转战以雷蒙·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风格写作,总算合适,便套用在小说其余部分。作品一共使用了三种AI工具:Marche先是在ChatGPT4上输入基本指令,然后将成品放到Sudowrite生成不同版本,最后用Cohere来写关键句子。
实际读后感又如何?
那么作品实际读起来,感觉到底如何?先说结论:整体来说可读性确实不俗,没有寻常AI小说带来的卡顿感,某些情节算是出乎意料(但这是人类功劳),作为悬疑小说来说大致上过关。尽管如此,小说读起来难免还是有一阵“AI味”,大概和写作手法有关。
首先是小说用了非常多现实人物:Ian McEwan、Salmon Rushdie、Margaret Atwood等著作等身的名作家都为书中人物Peggy Firmin悼念,你也能看到马斯克、杜鲁道等政商界名人出现,甚至书中一重要人物设定为梅根前男友。一般来说作家都不会在书中使用大量现实人物,至少会避免提及依然在世的人物,一来怕“出戏”,二来若使用不当,可能被提吿诽谤惹来官非。由于是AI执笔,《作家之死》自然是百无禁忌,但不得不说作为读者,读起来还是相当不习惯。
可能因为句子由AI写成,书中不少描写虽颇有新意,但不少意义不明。譬如这句“咖啡的味道就像田野上燃烧之雾气。”(“The smell of coffee was like a fog burning off a field.”,编译)而且有时风格跳脱,譬如在第一章莫名奇妙有一段详细的烹饪描述,从热锅到切蘑菇到收汁巨细无遗,和情节不太相关,往后章节也不见类似段落,多少有些生硬。(后来了解到AI创作时亦参考了村上春树写作风格,便觉得合理了。)
虽说如此,作品不乏佳句,譬如写归家下班族时,会这样描述:“他们像星星一样散落各处,横跨城市,暗中排列成隐密的星座。”(“They scattered like stars, to form hidden constellations throughout the city in their clandestine bond. ”,编译);有句子亦带深意,像这句“所有写作都是一种自我哀悼。”(“All writing is a form of self-eulogy anyway. ”,编译)作者表示书中最好的句子都是由Cohere写成,或许可以成为大家下次使用AI时参考。
小说有不少段落评论AI工具,考虑到创作背景,或者可以当成人工智能一种自我反思。不过,笔者认同《纽约时报》书评人Dwight Garner观点:《作家之死》没有“灵魂”。
虽说情节算是有趣,但没有好小说背后某种生命力,看不到作者对世界的看法,亦不清楚背后有什么信念,看毕多少有些空虚。当然,AI小说刚刚才起步。Stephen Marche形容自己比起作者,更像Hip-Hop制作人,为小说寻找合适素材、风格,最后成果是制作人品味体现。或许某一天,我们会看到更动人的AI作品,但目前来说,人类作家恐怕还是不可取替。
(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