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散步|与作家漫游香港 驻足记下我城独有人文光景|开卷乐

撰文: 开卷乐
出版:更新:

生于香港,脚步总是匆匆忙忙。我们又曾否缓下脚步,驻足细看这个城市?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举办了不少中学生文学散步活动,由与学生年纪相若的作家担任导赏员,带领学生走出课室,欣赏香港各地风景,借此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并让他们尝试打开自身感官,体验城市的风貌和气味。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作家漫游私地图》-桃花依旧笑春风

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樊善标是“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的主持。为了纪录这个活动,他邀请26位曾经担任文学导赏员的香港作家撰写文章,整合出版了《作家漫游私地图》。全书分为新界路线、香港岛路线、九龙路线、郊野路线,读者可以从中了解香港的变化,与及认识和各地人文风景相关的文学作品。身为主编亦是本书作者之一的樊善标认为,文学散步是空间的移动和时间深度的探索,也是获取灵感的好办法。

《作家漫游私地图》书封。(图片由开卷乐提供)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郑政恒、黄怡、冯杰主持,逢周六晚上9时30分至10时,港台第二台播出。

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疫情之下,物是人非,有些地方与大家想像的情景或许存在落差。2013年樊善标带著一班来自观塘的中学生,游逛上水石湖墟。七年半以后,他只身重来旧地,寻找时间留下了甚么痕迹。樊善标在〈石湖墟畔上水围〉一文中形容:“没有了水货客、化妆品店、药房,但有不少拉上了铁闸的空舖。”疫情改变了上水的光景,可是他却看见了城市另一面貌,“说也奇怪,我没有感到肃杀惨淡的气氛,反而像回到了小时候的屯门或元朗……今天持续了一年多的疫病,改变了石湖墟的面貌,但也许只是刮掉了最表面的一层吧。”

疫情改变了上水的光景。(香港01)

如今只剩下泥沙

作家李慧筠在书中写的〈迁徙的人〉,记下不同的人在元朗迁移的故事。她描写元朗同益商场内的少数族群:“卖印度染发粉的老板娘一直用母语聊电话,她挂在店外的服饰颜色鲜艳,或红或绿,跟阴暗的商场走道形成很大对比。印尼杂货舖空间狭窄,挤进两个人,转身就要推倒货架了。”按文中所写,她们离乡别井,最终却在元朗落地生根。

城外的人迁进来,城内有不少人也在迁移的道路上。李慧筠迁进元朗后认识了横洲村民,当中有些因为城市发展被迫迁移。其中一户村民的太嫲多年前买下土地建屋,几所简单搭建的祖屋、高耸的白千层和树下安葬的猫,均是她生命的全部。如今,她的家已被围封,而旁边另一条村落,绿荫悉数消失,只剩下泥沙。

走不出去的文学散步

作家李日康从事创意写作教学,他认为文学散步在香港的创意写作教学中愈来愈普遍,而且在疫情下的网课时代,更见其特殊意义。他在〈疫情过后我们再来〉一文中提到他计划带领同学在中西区散步,但却因为疫情和种种缘由,使得活动不得不预先摄录,然后在课室播出。“每参与文学写生(或曰文学散步)我也反问自己,有甚么是历史图片和二手转述有所不足而必须亲历其境?文学性是否只存在于纸本印刷品?所谓‘阅读’,究竟是甚么?这些问题在当下更显尖锐。”

这一次没能完成的散步路线,也许再不能实现。曾经在社交媒体上吸引众多目光的“西环码头”(西环公众货运装卸区),已在2021年3月1日关闭。“西环码头原来是这次中西区文学散步的终点,我们巧合地在围封前拍下了西环码头仍然门常开的光景。”这次摄影,是偶然的安慰,还是绝响的叹息?空间诠释的改变,令这个码头逐渐远离了世人的目光,留下的只是一帧帧相片、一段段影片、一幕幕回忆。

前年,西环码头已围封,门常开的光景不再。(区家鸣摄)

每个城市,每段时间,也有独特的光景。有些物事,童年时陪伴你走过每个日与夜,你总以为数十年后也屹立不倒,却在你长大成人后的某日,顷刻灰飞烟灭,然后幻化成另一种风景。来吧!尝试走出去散步,在人生每个值得留恋的地方,陪伴它多一会。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开卷乐其他文章:香港聋人真正权益未被关注 盼主流尊重理解无声者声音

【开卷乐其他文章:断舍离的学问 了解物品的情感意涵才能清理淤塞的囤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