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Basel】什么时装才算是艺术?T-shirt牛仔裤统统都是!  

撰文: 陈盈瀛
出版:更新:

时装有时间性,时间过了,价值或许就从此消失。
但洗去时装的糖衣,衣服却是一种很好的载体,让艺术寄身当中。
有人说,只要做一件事做得够专注就会变成艺术,艺术家用衣服诉说自身,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黄宝莹摄)

艺术家:Pio Abad
作品:Not a Shield, but a Weapon
画廊:Silverlens
位置:Level 1 | 1D07

脚下是180个仿制订制手袋。是当年戴卓尔夫人配戴的Asprey London手袋原型。这个创造过时尚,创造过话题的美丽,在艺术家Pio Abad眼中却是个摧毁城市的武器。事源是20世纪90年代初,菲律宾马利金市放宽了贸易限制,一度发展蓬勃的皮革制造工业因而衰落。眼前的仿制手袋装置犹如一场奠仪,让人反思当地仿制品业式微的各种原因,包括殖民地文化与资本主义投射的美好景象。

(陈盈瀛摄)

艺术家:Joseph Beuys
作品:Felt Suit
画廊:SeanKelly
位置:Level 1 | 1D09

一套啡色绒西装,看起来就像是70年代,穿在任何一个擦身而过的人身上的一套西装。西装的毛质没有特别精致,就如一般的绒毛,较宽的领翻配以三个袋口,衫身没有衬里,简单的直身西裤。许多人走过,第一个反应或是:如此平凡的东西为何能配得上被称为艺术品?但配与不配,到底又是由谁定的?Joseph Beuys就是用这套西装提出质问。《Felt Suit》创作于1970年,当时他制作了100套同款西装,这是其中的#10,也是唯一未卖出的一套。他甚至没有限制西装要如何展示,不过随手以木衣架挂起,任人走过端详,是最常见,也是最附合他个性的方式。

(陈盈瀛摄)

艺术家:Josephine Meckseper
作品: Ten Minutes Older
画廊:Timothy Taylor
位置:Level 1 | 1D17

牛仔裤,作为现今全球最普遍的消费品之一,站在它面前每个人定当都能有所联想,在艺术家Josephine Meckseper眼中更是意味深长。她的作品经常以消费文化为主题,通过虚拟投射与装置手法,让人走进一场视觉与思想实验,思索各种平日不曾留意的社会现象。消费一条牛仔裤也许平常,但一条牛仔裤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消费行为,以致人道问题,却是值得人们站在画架面前,仔细深思。

(陈盈瀛摄)

艺术家:Kader Attia
作品:30 Tee-Shirts Hallal
画廊:Galerie Hans Mayer
位置:Level 1 | 1D04

30件白、红、蓝Tee Shirt,不同尺寸,被紧紧地捆绑在5个塑胶袋中。人们走近注视,衣服毫无温度,予人一种荒凉与无力,但谁都不会上前触碰。就如许多社会现实。作为一位法国与阿尔及利亚的混血儿,Kader Attia的作品一向关注种族及社会议题,他的另一装置艺术作品《The Dead Sea》,将牛仔裤、Tee Shirt、毛衫全部染成蓝色,象征被大海吞噬的叙利亚难民。衣服是否载体并不重要,重要是它让人读懂别人的悲哀与挣扎,也让世界多一点怜悯。

(陈盈瀛摄)

艺术家:Eric Zamuco
作品:Anthem
画廊:Silverlens
位置:Level 1 | 1D07

军事担架床上绑著两件黑色皮褛,旁边摆了两个喇叭,骤眼看来或叫人摸不著头脑。Eric Zamuco的作品向来充满隐喻,也不断叫人探索相对概念,例如他早前另一件作品《City of Man》,在三轮车上放上微形城市,借以探问城市人到底何以为家?家是固定的居所,还是在每个人的心中?至于这件作品,军事担架床到底是谁的位置,国歌又是为谁而奏?想像早已离开了衣服本身。

(陈盈瀛摄)

艺术家:伍龙威
作品:Speaker
位置:Art Basel场外

艺术其中一个用途,是让我们久已麻木的触角重新打开。恤衫很常见,所以我们习以为常,却没想到恤衫也可以刺激思维。伍龙威用了24件恤衫拼凑成一幅画,再用针筒挤上油漆,在表面形成网状的纹理。路过的人或会驻足一看,想想平凡如恤衫,原来也能够演绎出不一样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