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秦系大篆特徴 石鼓文为何被误为周代文字?

撰文: 转载
出版:更新:

以前的人常说石鼓文是百代石刻之祖,或者是小篆的源头之一。

石鼓文其实是春秋之时秦国第一代君主秦襄公(郭沫若考证)时所篆刻的十块“大石头”,因其形状近圆鼓,所以被称为石鼓。十面石鼓以四言诗形式叙述君主原游狩猎之事,第一鼓“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就是描述出游队伍庄严隆重,车马整齐,如果大家有读过《诗经》就会发现石鼓文的文辞与《诗经》非常相似。

文:张锦发︱原图由作者提供

石鼓文俗称“大篆”

而石鼓文的字形与周初金文非常接近,工稳对称,前人认为这是周代文字,当然今天我们知道不是。石鼓文应该是古文字中的秦系文字,也是我们俗称的“大篆”,因为秦国地处边陲,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当六国文字急遽变化时,秦系文字依旧保留西周文字的特征,后来秦灭六国统一文字后便是以秦系文字为基础创造小篆。所以石鼓文在字形演变里面恰如环扣般处于古文——小篆之间,有承先启后的意义。

十面石鼓历史上也是几经分合。唐代以前未见有典籍记载石鼓,唐初才在陕西宝鸡县出土。唐末藩镇割据,十面石鼓散落民间,到宋代又集齐。

石鼓文第一鼓

宋代金石学兴起,间接导致了石鼓重见天日。宋初宝鸡凤翔县知府司马池好金石,任内访查民间找到了九面石鼓,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业余金石学家”向传师偶然在屠户家发现了第十面石鼓,当时这面石鼓先是被人当作米臼,后又被当成了磨刀石。至此十只石鼓方才全部寻回。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十面石鼓被迁至汴京国学。靖难之变后又为金人掳走不知所终,元代时再次出现,收于北京文庙。至近代抗日战争时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等将石鼓迁到江南躲避战乱,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其中辗转足以写一本小说。

明拓石鼓文拓片

甲骨文发现改变石鼓文研究

清代以前不少人见到石鼓文文辞与《诗经》相似,字形又与两周金文接近,因此以为石鼓文是周代流传落来的宝器,所以韩愈才有《石鼓歌》:“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的赞语,把石鼓当做是周宣王时代的文物。在甲骨文发现以前,石鼓文更被认为是最古老的铭文之一,与两周金文并列。刘铁云发现甲骨文以后,这种论调才改变。

我们读石鼓文的时候,也不能忽略另一篇姊妹石刻———《诅楚文》。

可能有些人听过未写过,更有些朋友未听过未写过。诅楚文是在北宋时出土,这篇文顾名思义是诅咒楚国,但也不是大家想像中那样用粗言秽语咒骂楚国死全家。而是记录了战国后期楚国背弃了“两邦若壹,绊以婚姻”的盟约,攻打秦国,并且祈求巫神彰显灵德,赐克楚师,复我边城的祷文。

诅楚文

石鼓文与诅楚文是少有依然存世的秦系大篆石刻,我们可以视之为姊妹石刻,虽然诅楚文的艺术性略逊于石鼓文,但是诅楚文比石鼓文漫漶毁伤的地方少,而且字数也不少,两相对读,便能更全面理解秦系大篆的特徴。

最后,石鼓文看似艰深晦涩,其实有不少写书法、玩篆刻的朋友都会写石鼓文练功力,近代也有不少名家是以石鼓文成名,比如吴昌硕、杨沂孙。

【延伸阅读:民国工艺︱细数历代篆刻名家 鸟虫篆刻印彰汉代遗风成艺坛风尚

(本文标题为编辑撰写。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作者简介︱张锦发,树仁中文系、复旦古籍所硕士,经营独立文房,目前在进行青铜镜研究。

【中国电影海报设计殿堂级人物黄海,多个作品成为经典,我们一齐重温当中佳作!】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