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铜锣湾岭南虎画作品展 独家展出数码化大师名作
壬寅虎年临近,利园区联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呈献《壬寅说虎庆新春》艺文活动,于铜锣湾利园一带展示10幅由中大文物馆展览《壬寅说虎》中精选岭南书画,当中包括3幅首次以数码动态方式呈现的大师作品。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童宇博士表示,传统文人水墨画中,“虎”是以较可爱或温驯的形态呈现,直至近代才开始普及虎虎生威的猛虎形象。在这次展览中,公众可以从近三百年的书画作品中,看到个中画风递变。
文:赖家俊
摄:赖家俊、主办单位提供
我们常说“虎虎生威”、“如龙似虎”,可见“虎”在中国文化中有活力刚猛的象征意义。然而,中国传统水墨画中老虎的形象大多是温顺乖巧,可爱可亲,与现在凶猛威武的样子大相径庭。童宇博士表示,传统文人水墨画中的老虎,威猛形象比较少见,却大多带点趣致可爱,这是由于古人多未能亲睹老虎容貌所致,而且受到宗教题材中仙人伏虎的形象影响,他们笔下的老虎大多可为人所顺服,所以形象也多以家猫作类比。
这次展出的国画为文物馆精挑馆藏,大部份是近代岭南画派作品,当中包括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及他们启蒙老师居廉等其他享誉岭南书画界的名家作品。童博士表示,岭南画派高氏兄弟曾留学日本,他们把当时日本新兴的京都画派技法带回中国,这派画风强调用笔写实;而岭南画派诞生适逢清末革命年代,画派主将大多与革命派人士过从甚密,“猛虎”形象正适合当时高举的革命进取精神,受到这股时代氛围影响,画虎题材备受政治人物欢迎,岭南画派也因而诞生了不少以老虎、狮子和雄鹰为题材的作品。
这次展出作品见证了近代岭南画坛的变迁,亦可一见近代书画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展品中清代居廉(1828-1904)和方薰(1736-1799)的画作,正体验传统水墨画技法。居廉在《卧虎》中混用了“撞水撞粉”和“抹骨法”的技巧,整幅作品并未用笔勾勒轮廓(抹骨法),先在画纸上染一层墨,再撞上清水或其他颜色墨水,让原墨化开营造幽美感觉,让老虎有一种抽象而趣致的形象;方薰的《摹唐寅玉骨仙人轴》,画中故事则取自唐人传奇,有较浓厚宗教色彩,根据民间故事画中仙女吴彩鸾被贬下凡后与凡人结为夫妇,后来再得重返天庭机会,正是骑虎升仙,因此画家笔下的老虎也是与人可亲。
另一展品张善孖 (1882-1940)《伏虎》,见证民国画坛早期流行怎么虎画,这幅画作亦是张大千与二哥张善孖合作的镇馆之藏。张善孖曾在日本留学,《伏虎》同时混合了传统技法和岭南派手法,用笔兼工带写,虎头比较随意而虎身却工整,背景带有传统水墨的写意,整个构图有动有静,张善孖先画出作品,其弟张大千则于三十年代为作品题字。
高剑父、高奇峰是岭南画派重要领军人物,这次分别展出高奇峰《夜啸》(1889-1933)和高剑父《病虎》(1879-1951)。《夜啸》用上了岭南派常见的渲染手法,有别于传统水墨画的留白,岭南派常以渲染做出月夜或雪地的背景,让野兽看上去更凶猛,而画中猛虎仰天长啸,配上画家的题诗,得知渲染的背景正是夜色。
岭南派的画风有明显的日本画风风格,随著三十年代中日两国交恶,这时代背景让高剑父开始尝试摆脱日本的影响,重返传统水墨手法。高剑父在《病虎》中用笔苍劲,画风抽象之余不失写实参照,童博士表示,高剑父曾向友人简又文(文物馆馆藏捐赠者)表示,画中老虎因为脚伤而怒目圆睁,表情惊恐,可见近代画师根据了自身观察或动物学知识来创作。
这次展品中选出郑家镇《猫虎宗亲图》(1918-2000)、高奇峰《夜啸》和张善孖《伏虎》三幅作品,以新颖生动的数码方式,活现画作中老虎的微妙神态,让传统名作在现代演绎下顿时变得栩栩如生。郑家镇《猫虎宗亲图》成于1986年,画家以漫画手法融入水墨创作,秉承漫画跨张特点,画中老虎特别肥大,更以情节布局,为老虎身旁添上小猫,一大一小,一花一白,二兽眼神交流,呼应“猫虎宗亲”。
童博士表示,上世纪二十年代主理利园区家族已开始接待广东国画研究会成员,这批人不少留在香港宏扬画艺。时至七十年代,家族主理的利园大厦每逢新春,都会复刻放大经典名画挂于建筑外墙。大楼又经常展出所藏国画,向公众推广岭南文化,部份藏品后来由家族成员于七十年代捐赠当年刚成立的中大文物馆,开启了两个构机藏品间之交往渊源。
中大文物馆每年都于农历新年举办生肖文物展,今年限于疫情原订展览《壬寅说虎》部份作品转至利园区展示,原展品亦现已于Google Arts & Culture免费向公众开放,馆方希望待疫情缓和后《壬寅说虎》展览可再次向公众开放。
【活动地图】
【活动详情】
名称:利园区《壬寅说虎》精选作品展
日期:即日起至2022年2月28日
时间:上午11时至晚上9时
地点:利园一期办公大楼地下、希慎广场9楼Urban Sky及利园一期及利园二期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