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大阪曾为日本古都 考古发掘难致60年前才发现遗址
大阪历史博物馆位于大阪市中央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与实物尺寸一致的展品以及珍贵的资料。从古代宫殿难波宫、中世和近世的“水都”,到大正末期至二战前的工商业城市“大大阪”的城市风貌,涵盖了各个时代。
大阪曾是日本的都城
大阪是西日本最大的城市,人口数量仅次于东京与横滨,位居全国第三。进入战国时期之后,大阪曾数次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如丰臣秀吉建造大阪城,“大阪之役”(1614-1615年间江户幕府消灭丰臣家的战争)等等。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平安京(794-1868年日本的首都,今京都市中心地区)以前,大阪曾经是日本的古都。
大阪古称“Naniwa”,汉字写作“难波”“浪速”“浪花”等。这表明此地曾是一处水上要塞。北面是琵琶湖的湖水经过京都流过来的淀川,南面是源自奈良盆地的大和川的河口区。淀川和大和川的河口区将上町台地(从大阪城向南延伸的丘陵地带)夹在中间。大阪湾沿岸的难波津是日本古代最重要的港口,相传遣隋使和遣唐使就是从这里扬帆起航的。
在大阪府唯一一处世界遗产“百舌鸟和古市古坟群”中,最大的古坟是仁德天皇陵(大山古坟,位于堺市堺区),第二大古坟是其父的应神天皇陵(誉田御庙山古坟,位于羽曳野市)。据传,这两位天皇将宫殿建在了大阪市内。
从飞鸟时代至奈良时代约150年间,古代宫殿难波宫就建在如今大阪城的西南一带。645年(大化元年)皇居落成,难波宫成为“大化革新”的舞台。之后,大阪被定为“副都”,再次发挥都城的功能。794年(延历13年)平安京完工,京都正式成为日本的首都,难波宫就此完成使命。因难波宫遗址被废弃,其准确位置曾长期不为人知。距今仅60年前,即1961年(昭和36年),考古发掘才最终证实了难波宫的存在。因为这些原因,大阪作为“古都”的印象比较薄弱,但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并不逊色于京都和奈良。
如今,以难波宫遗址公园为中心的“难波宫遗址及法圆阪遗址”已被指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古迹。大阪历史博物馆建于这处遗址的一角。从难波宫时代到作为商业和文化中心的江户时代,从被称为“东洋第一工商业城市”的大正后期到二战前,参观者可以在这家人气颇高的博物馆里,通过做工精细的场景模型来回顾大阪的历史。
点图看看大阪历史博物馆内难波宫场景模型的图片▼▼▼
难波宫遗址直至二战后才重见天日
进入大阪历史博物馆之后,先在一楼的大厅搭乘电梯直达十楼,然后再由上而下乘电动扶梯,逐层追溯大阪从古至今的历史轨迹。参观路线分为两种:进行详细参观的“周游路线”,以及在一个小时之内了解大阪历史概况的“重点路线”,如此划分有利于游客将大阪历史博物馆纳入大阪城的参观计划。
第十楼展示的是难波宫时代的历史,游客在这里可以穿越到744年(天平16年)的后期难波宫大极殿。在这间巨大的房间中,伫立著与实物尺寸相同的朱漆圆柱,屋顶是精美的斗拱造型,官员蜡像站在这里迎接四方来客。东北面的墙壁下方安装了玻璃窗,在此可以俯视历史上大极殿所在的难波宫遗址公园。
如今,孝德天皇定都的前期难波宫和圣武天皇建造的后期难波宫总称为难波宫。645年(大化元年),中大兄王子和中臣镰足消灭苏我氏,拥立孝德天皇,迁都难波宫,推进“大化革新”。
十年后,孝德天皇驾崩,首都再次回迁至奈良的飞鸟。不过,天武天皇设立了复都制(一个国家设置两个以上首都的制度),同时将难波宫也定为都城。到了奈良时代,圣武天皇将难波宫设为副都,并重建了被烧毁的宫殿。自744年开始约一年间,将皇居设于难波宫之中。
虽然《日本书纪》(成书于720年)等古籍记载了难波宫的历史变迁,但因前期难波宫被烧毁,后期的建筑物又被移建至长冈京,所以难波宫的准确位置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谜团。到了大正时代,终于在法圆阪发现了几件奈良时代的文物,但是这一带建有陆军的相关设施,因此考古勘探难以进展。
二战以后,曾关注该地区的大阪市立大学原教授山根德太郎等人在事先调查阶段发现了鸱尾(古代宫殿等重要建筑物屋脊两端的一种装饰物——译注)。1954年(昭和29年),当地正式开启考古发掘工作。起初,因为地点位于市中心,所以发掘工作难以进行,而山根提出的假说也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到1961年,大极殿遗址才得以重见天日。
除了前期和后期的难波宫复原模型之外,大阪历史博物馆还展出了石器、瓦片、鸱尾的复制品等出土文物,同时介绍了如今被誉为“日本的施里曼”的山根博士的功绩。参观者在这里可以亲身感受到这座笼罩在迷雾中约1200年的宫殿的氛围。
【延伸阅读】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 患癌仍亲到广东小城考察 建出诗意美术馆(点图预览内容)▼▼▼
从战国时期开始,大阪重新成为重要的历史舞台
第9楼展示的是中世“大阪本愿寺时代”和近世“天下厨房时代”的历史。搭乘电动扶梯下行时,参观者可以通过楼梯平台的玻璃窗望见大阪城所在的高地。进入展厅后,首先看到的是净土真宗大本山大阪(石山)本愿寺的模型,战国时代大阪城所在的高地就位于这座寺庙的境内。1496年(明应5年),本愿寺第八世法主莲如建造了这座本愿寺,1532年(天文1年)成为净土真宗的大本山。从那时候开始,“大阪”这一地名开始广泛使用。
石山本愿寺所在地不仅靠近京都,而且还是一个水运便利的地方。因此,意欲往西扩张的织田信长准备夺取石山本愿寺并在当地建城。本愿寺方面寸土不让,由此开始了长达10年的“石山合战”(1570-1580年)。本愿寺离开大阪迁至京都后,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中兵败身殒,最后建造大阪城的是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于1583年(天正11年)动工建造大阪城。随后丰臣不断进行城区扩建,由此奠定了延续至今的大阪城区规划的基础。虽然大阪城在“大阪夏之阵”(1615年)中成为战场,但后来德川幕府重新兴建了大阪城和城下町,将这里划为直辖区域(将军领地)。除了在城中四处修建河渠之外,幕府还开通了往返于江户和大阪之间的“菱垣廻船”(船舷两侧有木质菱形护栏的商用运输船)以及“北前船”(江户时代至明治时代,一种在日本海航行的货物买卖船只)的航线。由此,大阪的水运业蒸蒸日上,当地成了日本工商业的中心。由于来自全国各地的贡米都在此处汇集,1730年(享保15年)成立了可用白米换钱的堂岛米会所。在河流沟渠沿岸,各藩的粮库栉比鳞次。大阪逐渐被称为“天下厨房”,人形净琉璃和歌舞伎等市民文化得到充分发展,位于道顿堀的“角之芝居”等小剧场热闹非凡。
【延伸阅读】人在二战核爆地区 李琴峰回忆课堂怎样教“原爆”(点图预览内容)▼▼▼
人口超过东京的“大大阪时代”
1868年(庆应4年),日本改元明治,明治政府设立大阪府。“大阪”这一写法逐渐得到普及。明治以后,大阪发展为以纺织业为主的工业城市,仿效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曼彻斯特,被冠以“东洋的曼彻斯特”之称。第7楼展示的是近现代“大大阪时代”的历史。常设展到此结束。
大阪的工商业迅速发展,受1923年(大正12年)关东大地震的影响,东京和横滨的人口又大量流入大阪,因此大阪市的人口激增。大正时代末期,市区扩建后人口达到211万人,超过东京,成为日本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同时,御堂筋(大阪市中心的南北向干道)扩建,街道的地下又开通了市营地铁,在心斋桥逛街(简称“心逛”)成为一种流行现象。这一时代被称为“大大阪时代”,二战前人口达到330万,超过了现在的人口数。
在二战期间,大阪化为一片废墟。经过惊人的战后复兴,大阪于1970年(昭和45年)举办了大阪世界博览会,可谓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象征。时隔55年,大阪将再次举办世博会,即“2025年日本国际博览会”(简称:大阪-关西世博会),这座城市正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借此时机,我们不妨去大阪历史博物馆追寻一番“Osaka”这座城市的历史轨迹。
大阪历史博物馆
地址:大阪市中央区大手前4-1-32
开放时间:上午9:30-下午5:00(提前半小时停止入馆)
闭馆日:星期二、12月28日-1月4日
常设展门票:成人600日圆,高中生及大学生400日圆,国中生以下免费 ※有团体优惠价交通:Osaka Metro谷町线、中央线谷町四丁目站下车后,徒步约3分钟
为了防止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疫情扩大﹐营业日期和时间有可能变更﹐详情请确认官方网站。
【延伸阅读】日本90后“透明爱好家”凭巧手坐拥10万粉丝 梦想建立透明博物馆(点图预览内容)▼▼▼
【延伸阅读】日本角川武藏野博物馆园区 8米高巨型书墙包含漫画与轻小说(点图预览内容)▼▼▼
【本文获“nippon.com”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