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站化身芭蕾表演舞台 更“贴地”表演艺术成新趋势

撰文: 可夫
出版:更新:

近年,各种传统艺术,不论是粤剧、交响乐、传统舞蹈等等,为了触及新的观众或者发展出新的方向和高度,都积极寻求与现代艺术的连结与交流,同时在视觉和科技上寻求突破。让人感觉距离遥远的芭蕾舞团亦不例外,近年积极“贴地”带出新鲜感,但未来可以如何更进一步?

香港芭蕾舞团早年的“Never Stand Still”海报系列,就以本地的著名景点作背景,结合了芭蕾舞者的姿势,创作了一系列有本地特色的海报:

今年又于中环的大型户外曲面萤幕中,结合现代科技,以虚拟影像模拟芭蕾舞团中的真人舞姿,上映了长约一分钟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片段,令公共空间变成艺术展示的场域:

这次舞团再次走入社区,在人来人往的“湾仔站”及“彩虹站”拍摄了两条舞蹈短片。“这是湾仔@湾仔站”以湾仔站艺术装置“这是湾仔”的写实风照片为背景;“陶醉的芭蕾舞者@彩虹站”则以尹智欣的三件青铜雕塑 《陶醉的芭蕾舞者》作“舞伴”。

不过,毕竟与雕塑不一样,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难以作为“地标”般直接融入社区日常生活,令现时的“走进社区”,在感觉上与观众仍有一定距离。但像 Suzanne Lacy 在 《Mapping The Terrain: New Genre Public Art 》(1995)中强调的“新型公共艺术”那样,艺术与人变得更为紧密的重点在于互动及议题:

‘新型公共艺术’在形式和意图上有别于一般所谓的‘公共艺术’——那些过去二十五年来放置在公共场所里的雕塑或装置。⋯⋯新型公共艺术使用传统及非传统媒介的视觉艺术,与广大且多样的公众互动,讨论直接与他们生命有关的议题。它是以入世作为基础想法。

如何连系生命并与公众互动?现时很多艺术家已在尝试,亦是未来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一齐回顾以擅长绘画人性孤独、美国画坛大师 Edward Hopper的作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