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手作】因流浪而邂逅 港台情侣档染出在地化扎染

撰文: 王嘉政
出版:更新:

因流浪而邂逅,一同过着上班买楼以外的生活方式——乍听之下,会以为是另一个年轻人出走追梦的离地故事,但情侣档扎染单位“巨人染”的萧芷澄和张智晞却坚持在地,一步一步地平衡并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扎染和生活,同样不能重来,亦同样充满着未知与盼望。
摄影:梁鹏威

经过准确定位和多番修正,连曼陀罗这种精准图案也能呈现。

扎染,在大部分现代人眼中乃是1970年代美国嬉皮士(hippie)文化的代表之一,但在“对资本主义说不”之前,它乃是中国、西非等古老民族流传已久的纺织工艺技法。《资治通鉴备注》如此定义:“缬(扎染),撮彩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也。其色斑斓谓之缬。”萧芷澄则半开玩笑地说道:“中式也好美式也好,也是四个字:‘扎住嚟染’,用橡筋扎起的位置则不会染上颜色,亦因此而决定制成品的图案。”扎染所需的材料工具不多—一块布、一堆橡筋、一盆用热力煮沸的染料、熨斗足矣。而这几样物品却要完成退浆、煮色、上色、冲洗、定位、晾干、熨干等多重工序。效果未如理想的话无法补救或还原,只能由头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满意为止,张智晞更试过花上半年时间,前后试了13次才得到理想效果。

利用橡筋控制哪些部分需要上色、哪些部分需要留白。
扎染用到的工具材料不过是白布、橡筋加上煮沸的染料。

尝试环保再造,加上两人的流浪经历,而扎染本身又和嬉皮士文化关连甚大,巨人染容易予人hippie的感觉。萧芷澄反而笑说:“我们觉得自己颇为‘在地’,hippie很悠闲,我们却很勤力。至于环保,巨人染没有刻意强调或‘主打’绿色或乐活态度,坊间已有太多人利用这些作为噱头,这点反而很奇怪,环保、再用等概念理应是非常基本的事。”萧芷澄指扎染这门手艺本质,便是为物品赋予二次生命:“将一块最平平无奇的白布转化为恍如有生命般。”张智晞的得意之作“曼陀罗”透光后更有着格外耀目的效果—毋须和神秘学扯上关系,也确实让人感受到扎染艺术如何把颜色图案升华。

本身不相识的张智晞和萧芷澄分别由台湾和香港出发旅行,最后在纽西兰遇上对方。成为对方的另一半后,共同探索着生活的可能性。

扎出生活节奏

艺术以外,也要“面包”。两人亦在扎染上渐渐拿捏出所渴望的生活节奏。去了20多个国家旅行,至少了解到20多种不同生活方式和步伐。张智晞和萧芷澄试过当高跷艺人在街头卖艺,其后又在台湾开小食档,但始终感到生活失衡:“当高跷艺人非常自由,却无法解决三餐问题;开豆腐小吃店就刚好相反,解决了生计但夺去了生活。频道转了几次才来到扎染这一步,但最初对于生活的想法并没有改变。”张智晞检视巨人染两年来的变化:“之前需要不断来回香港台湾两地,机票反而成为了最大负担。去年(2016年)6月找到工作室后,时间和空间都变得更充足,感觉上慢慢找到心目中的节奏,但仍然要不断调整。”调整之一,便是在服装产品上减去传统Tie Dye的迷幻杂乱风格,改为制作简单一点,适合城市人和香港的风格元素。

巨人染找到步伐节奏,同时打算以产品、工作坊和展览布置作为3大发展方向。扎染的随性正好得以在不同面向得到发挥:“T恤以外,扎染作品同样可延伸至展览、橱窗布置甚至婚礼布置—曾经有一位社工客人希望我们把婚礼场地布置成扎染风格,虽然那次压力很大,但也拓阔了我们自己对这门艺术的想像。”

本地扎染单位巨人染坚信未到最后一刻,谁也无法断定扎染成品的效果。

扎染和生命同不只一条道路

就像扎染技艺,扎法与染法均不只一种,后者更可以透过叠加组合而产生更多变化:“螺旋等图案可能染一次就会成功,但有一些会反复染几次甚至用上多种染法。”像巨人染的标志作品《银河》,便结合了多达5种染法。“随之而来的,便是扎染另一个本质-等待,要花时间让染料和布料沉泼,到打开那一刻才知道图案的效果。有时候也会发现颜色在过了3至4天后未如理想,只能学会接受。”成立两年,两人从往返港台变成驻扎香港,时间空间变多亦令他们的想法不止于接订单。早在去年3月,巨人染便伙拍艺术单位旅人工作室进行“住村染”计划,利用3个月的开放式空间分享扎染同时改造房子。“现在有了自己的工作室,自然想尝试开放式工作室(open studio)的可能性,邀请不同人士来接触扎染技艺。”一如扎染,空间以至生活的想像及定义,未到打开一刻仍然充满期待和惊喜。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