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敲响保育梦?留下来的历史建筑|吴永顺《建筑.交响.梦》

撰文: 天地图书 转载
出版:更新:

过去,香港城市发展,拆旧楼建新楼,一直被视为理所当然。常听人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因此,不少极具美学和历史价值的建筑都因发展之名一一湮灭于推土机下,典型的例子就有尖沙咀火车站、(旧)香港会所和(旧)邮政总局等历史建筑。
文:吴永顺 | 原题:建筑保育,何去何从? | 来自《建筑.交响.梦》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争取保留古建筑的所谓“保育人士”只限于少数建筑学者和外籍人士,未能唤起社会普遍的关注,保育思潮难成气候。最后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逐一消失,上述尖沙咀火车站便只留下孤单的一座钟楼。

【作者其他文章|尖沙咀火车站邮政总局天星皇后消失前

今天所见,当年古色古香的尖沙咀火车站已变成香港文化中心,只余下那孤独的钟楼;中环丰富装饰的旧邮政总局变成了环球商场;高贵优雅的告罗士打行变成置地广场;而那个钱箱形的第三代汇丰银行已改成第四代由霍朗明设计的世界级建筑;至于那满载港人集体回忆的中环天星钟楼和皇后码头,却已变成一条叫作龙和道的马路。
吴永顺
尖沙咀钟楼的前身为尖沙咀火车站的一部分。图片摄于1975年12月28日。(资料图片/美联社)

近十多年来,香港民间对历史建筑的保育诉求与日俱增,不少社会抗争亦是由保育而起。最广为人知的有:二零零四年的利东街;零六年天星钟楼;零七年的皇后码头;零八年的景贤里;一零年的政府山等。这些争议,亦迫令政府推出了新政策以回应民间诉求,例如在零八年推出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和一零年《施政报告》的“保育中环”等。此后,不少成功的保育项目相继落成,例如湾仔蓝屋建筑群、大澳警署(今大澳文物酒店)、雷生春(今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美荷楼(今YHA美荷楼青年旅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今PMQ元创方)及中区警署建筑群(今大馆)等。此外,还有举步维艰、以蚁速前进的中环街市保育项目。《建筑保育与本土文化》一书作者林中伟形容这是一个千禧巨变腾跃的年代。

+7

不同的保育模式,可反映在不同的案例当中。有活化再使用的雷生春和甘棠第(今孙中山纪念馆);有只保留外墙的高街精神病院和(旧)湾仔街市;有保育并加入新元素的前英军军火库(今亚洲协会香港中心);有“留屋不留人”的和昌大押,也有“留屋兼留人”的湾仔蓝屋。

+1

在香港的保育历史中,不能不提市建局的角色。市建局的“四大策略”中,保育是其中之一。(其他策略包括重建、复修与活化)。虽然市建局的大型重建模式常被批评为破坏旧区文化,但也有担当保护文物的工作。例如旧上环街市(今西港城)、和昌大押、湾仔茂萝街绿屋、太子道西和上海街的唐楼群和争端不绝的中环街市等。由此可见,市建局亦肩负了保存历史建筑的责任。

+2

最大的困局,在私人建筑。由于土地有发展潜力,拆卸重建后由于楼面面积大增,为业主带来巨大的金钱利益。要保育这些属私人拥有的物业,除非政府能提供足够诱因。雷生春业主雷氏家族把物业捐献给政府作保育,可说是绝无仅有。甘棠第的保育,则由政府用公帑收购以活化。

【作者其他文章|英皇书院|般含道红砖围墙故事|吴永顺《建筑.交响.梦》

景贤里的“自毁”行为,亦迫使政府要用“以地换地”去拯救。谭雅士大宅(Jessvile)则以放宽规划限制来鼓励业主保留原建筑。但“以地换地”也非灵丹妙药,在何东花园事件中,政府建议以大宅旁边的绿化带作交换,或以三十亿收购,但统统都被业主拒绝。

最终何东花园在二零一三年拆卸,成为香港保育史中失败例子的经典。随后,湾仔转角唐楼同德大押亦难逃被清拆的厄运。

直到今天(二零二零年),香港政府仍未有一套完整政策去保育私人建筑。十多年前说好了会重置在中环九号和十号之间的皇后码头亦仍未回归,笔者亦不存厚望了。

建筑保育不是一个独立的建筑课题,它是混合了政治、经济及民生的问题,与本土文化息息相关。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传承,是文化价值观念,会随着时间而改变。香港的保育何去何从,很受社会与政治的影响。
林中伟

林中伟在书中指出。

这个城市,失去的实在太多。

作者按:原文写在二零一五年七月,于二零二零年七月修订。

(本文获天地图书授权转载,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书名|建筑.交响.梦
作者 | 吴永顺
出版|天地图书(2021.07)

作者简介:吴永顺,香港建筑师、创智建筑师有限公司董事、太平绅士、专栏作家。从事建筑设计及城市设计三十多年,参与过百项商业和公共建筑,作品有香港理工大学创新楼、公理堂和中环街市等项目。曾获颁香港青年建筑师奖(1994)及十大杰出设计师奖(2013)。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担任多种公职。曾任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2015-2016),自2018年起担任海滨事务委员会主席。对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的评论常见于传媒报导。

内容简介:“怎样的城市,便有怎样的建筑。”化和社会价值观;同样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也会影响当地人民生活。建筑既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也是一个实践梦想的旅程。每幢建筑物的背后都满载建筑师的心路历程,这些故事,可能比单看建筑成果更能发人深省。作为资深建筑师,作者参与香港多个重要建筑项目,也参与市区重建、土地供应和海滨规划等公共事务多年,持续推动相关公共政策的发展。本书选辑了他在报章专栏和个人网志上的文章,包括他对建筑尤其是海滨发展的经验和见解,也有对各地著名建筑设计的观察和品评。希望读者借着本书更深入地欣赏建筑,并可从不同角度了解我城的建筑、规划和城市设计。这本书,也为香港在踏进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城市发展作一个记录。

中环街市|废墟保育今昔对照 一样角度 不同时空|空城记

+22

【古迹保育|薄扶林旧牛奶公司职员宿舍牛眼窗与屋顶的秘密|黎隽维】

打工仔白日梦的建筑设计密码:一地一窗一文化

回顾主教山蓄水池评论文章——

深水埗主教山蓄水池|各派议员齐声建议保留 因香港建筑冇得救?主教山蓄水池|无人视察亦无人负责 俹簁又有乜好怕㖞?|来稿主教山蓄水池|“罗马式拱”说法不算错但听上去像“美式汉堡包”

鹤咀炮台|港岛东南端英军海防炮台 继主教山后又一本地历史遗迹

香港地势三面环海、多岛多山,足称世界知名的远足、登高胜地。鹤咀半岛位处香港岛东南端,颇受本地远足爱好者欢迎。沿下山小径穿过树到半岛西面海边,我们可见岩石滩上仍矗立着一座坚实的建筑,它就是鹤咀炮台(Former Cape D'Aguilar Battery)。
+16

【废墟回忆奈良 Dreamland 清拆前最完整图辑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