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102周年|北京大学红楼刻石有李大钊毛泽东却没有蔡元培?

撰文: 来稿文章
出版:更新:

编按:每到5月4日,大家必会想到五四运动;提到五四运动,必会想到北京大学与蔡元培校长,想到校长当年挺身而出保卫大学生,为未来中国的大学教育奠基。五四前夕,电影工作者、文史作者蔡登山分享他曾在1994年之后两度到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拜墓,在脸书写了一则帖文,并引来关注蔡元培墓的热心者回应......

1994年拍《作家身影》时,脑海中一直浮现蔡元培的身影,他是孕育新文化、现代作家的媬母,但碍于体例我无法将他列入拍摄的传主,他是应该更是伟大的教育家。

文:蔡登山

前不久看了《觉醒年代》电视剧,其中演得最杰出的依然是蔡孑民的角色。当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不断被提及时,不该被遗忘的莫过于蔡元培。

作者在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拜墓

是他提供了“北大”让他们做为论道的舞台;是他主张学术自由,让他们的议论得以畅所欲言。是他的兼容并包,使得北大有复辟派的辜鸿铭、新帝制派的刘师培、无政府主义的李石曾,后来成为共产党的陈独秀、李大钊,还有没有文凭的梁漱溟,大伙儿齐聚一堂,真是难得。

+3

我曾到绍兴笔飞弄去拜访他的故居 ,再到五四大街的北大红楼,只见门口一块小小刻石写著“李大钊、毛泽东曾在此活动过”的字样,只字不提校长蔡元培。

再到现在的北京大学(原是燕京大学的校址,1952年燕京因是教会学校被取消,由北大迁入。)才在未名湖畔不显眼的角落找到蔡元培的雕像,我恭敬地献花致敬。

1937年蔡元培避战乱于香江,1940年忧愤孤寂而终,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成为新文化媬母长眠之所。一块小小荒凉已久的墓石,冷然萧索地孤立著,惯看秋月春风!

直到1977年余光中、周策纵、黄国彬等人踏遍北邙,才找到这墓石。又一年,由北大、台大同学会重修墓园,才有今日之规模。余光中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想墓中的臂膀在六十年前
殷勤曾摇过一只摇篮
那婴孩的乳名叫做五四
那婴孩洪亮的哭声
闹醒两千年沉沉的古国
……

有人说:“以一个校长身分,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是的,即使到现在依然找不到第二个人!

1994年之后,我两度到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去拜墓,想见他温和而宽容的面影,是如斯的难能可贵!

1945年和平后,北大校友已来港查探蔡墓情况,49年后,大批北大毕业生在港重组旅港北大校友会,年年春秋二祭,都有到墓前拜祭悼念。香港的报章年年有报道,只是余光中等三人名气较大,他们的诗文刊出后,很多人误会一直没有人打理蔡元培墓,其实从他们三人发放的照片已可见,墓碑上的红字很清晰,也非什么荒凉,文人惯用夸张一点的形容词而已。
潘惠莲在帖文下留言

(作者授权转载,标题由编辑撰写。原题:“五四”前夕又想起蔡元培。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作者简介|蔡登山,早年在年代、春晖等电影公司从事西片发行,后来制作《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荣获金钟奖。现为两岸著名文史作家 ,著作及主编作品近200余种。

蔡登山:这是1994年冬天我在法国巴黎的一家电影院门口拍摄的照片。(转载自作者脸书)

【作者其他文章:蓝白红电影发行人蔡登山 回忆法国之旅寻巴金足迹
【作者其他文章:
蔡登山忆追踪鲁迅周作人足迹
【相关阅读:
谁保留变革中国前后平民最真实面貌
【相关阅读:
中国孩子穿越童年寻回国家发达前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