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水墨】艺术市场的“流星”还是“新贵”?
不像崔如琢的“天价”传统中国书画,也没有曾繁志动辄上亿的油画。当代水墨是亚洲当代艺术的新项目,而且定义成疑,因此整体价格一直不高。不过,从2012年开始,当代水墨突然受到画廊、拍卖行和藏家的关注,成为了艺术市场上一支突起的异军。近年在拍卖市场上亦多次出现成交价远超估价的情况,名家作品更拍出过千万港元。对拍卖行与画廊来说,当代水墨还可以走到哪里?
摄影:龚慧、部分相片由受访者提供
艺博创办人:会细水长流地发展
去年首次举办第一个以“水墨”为主题的水墨艺博,总监及创办人许剑龙(Calvin)形容为“冒险”但“平地一声雷”。短短三日展期,就有过万人次入场,谈到近年的“当代水墨热”,许剑龙倒形容,他希望水墨会“细水长流”地发展。
尽管去年的销售数字以及入场人次都远超预期,但Calvin强调,举办水墨艺博除了认为商业上有其潜力外,亦是一种文化抱负。“算是小小的文化抱负吧,艺术品始终是文化的一部分,要从整体文化观念去看,做艺术品生意不能像一般商品去做。”近年亚洲当代艺术受到重视,市场发展非常“热”,衍生了很多博览会,Calvin当时想,如果要做一个亚洲的艺术博览会,应该以什么为题才适合中华地区?“最后选了水墨,首先是自己喜欢;水墨一直是东方的艺术语言,有上千年历史,水墨精神其实一直在生活里展现,不过我们并未发觉。”然而Calvin说传统水墨不适合这个平台,由一开始他就定位得很清楚。
水墨有其本身的美学传统,当代水墨则是传统上的延伸与新探索,Calvin认为举办艺博不是为了怀旧,反而希望看到更多新作品在市场上被发现。“当代水墨的开放性够大,以水墨为体材可以发挥许多创造力;除了可以做装置、摄影等,也可以用新的物料像咖啡去做。”Calvin笑言也有入场者以为艺博只可以看到“卷轴”,因此当看到这么“contemporary”的作品时非常吃惊。除了交易,Calvin更看重交流与对话,博览会设有水墨讲座加强入场者对水墨的认知,也希望开启大众对水墨的其他想像。
其实土壤丰富
据Calvin表示,水墨藏家其实一直存在,只不过在当代艺术市场那么“热”的情况下,早前难免认为会被边缘化。“一开始时,很多人会觉得以小众的艺术品来做博览会实在太冒险。我却认为水墨只是之前在市场上的声音较静,但也不是不存在。”反而水墨艺术在大中华区的资源一直比较丰富,在生意角度上也有潜质。“而且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新的选择,也受到年轻收藏家的欢迎。”
去年便有一半参与的画廊都是香港画廊,本地艺术家的作品亦没有被忽视,如去年就有朱兴华的作品展。“其实本地水墨艺术家的作品反应都不错,因为大部分收藏家来自香港,对本地艺术家会有认知感。”尽管没有像当年内地的水墨市场那样“火爆”,香港的水墨还是拥有自己的空间。
大热过后的隐忧
纵使近年当代水墨在市场上得到大力追捧,但未来还是有其隐忧;比如说学术理论一直没有清晰界定何为“当代水墨”或“新水墨”,定位不确定,藏家与市场的价格浮动也会变大,容易造成艺术品价值的“膨胀”。在内地某些市场,不少当代水墨作品甚至价格暴跌、流拍,或出现估价过高的问题。“的确许多人会想,连水墨都有艺博,市场前景一定会更好。”谈到“水墨热”与“水墨时代的到来”,Calvin显得冷静:“重要的是去思考怎样健康持续地发展,投资艺术品要看长远发展,即使稍为回落,亦不代表水墨艺术的发展会停滞。”他认为灌溉与推广水墨艺术家非常重要,除了名家,也要培养自己的水墨文化。
乘着去年不俗的反应,今年水墨艺博的声势更大,有多达50家画廊参与。Calvin说去年就像是一本空白画图,今年则添上了颜色。“水墨的热,会一直增长,未必只是以‘拍卖’来衡量,会愈来愈受关注、愈来愈多人收藏,因为它符合华人圈的生活形态。”
当代亚洲艺术面临油画“崩盘”的情况下,水墨市场作为另一块资源丰富的板块,价值在艺术市场急速上升,也与当代水墨投资门槛低以及创作者也大多健在有关。在这变幻莫测的艺术市场里,当代水墨可能是“流星”,也可能是“新贵”。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