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启德“雪域的祝福”大型唐卡展 带你走进藏传佛教艺术世界
【展览】说起藏传佛教的唐卡,对许多香港人而言或许仍带有一丝神秘色彩。最近在启德举行的“雪域的祝福”大型唐卡展,正是让我们近距离感受这种艺术形式的绝佳机会。
展览展出37幅来自十九至二十世纪、极为珍罕大型唐卡画作,展览规模甚至被佳士得亚洲区主席程寿康称为“百年一遇”,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西藏艺术的窗口。
那么,唐卡是甚么?
唐卡(Thangka)在藏语意为在藏语中意为“可以展开的画”,是藏传佛教中独有卷轴画艺术。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承载著文化、历史、宗教、天文甚至医学知识的载体,有“西藏百科全书”之称。画师们采用金、银、朱砂、青金石、绿松石等天然矿物作为颜料,经过精细研磨后层层晕染在棉布或丝绢上。使得唐卡色彩能够历经千百年而不褪色,依然保持著鲜艳与光泽。
而唐卡创作也有著极其严格规范,从神佛造像比例、手印、法器,到背景布局,都必须依据佛经和《佛说造像量度经》规定,整个绘画过程视为一种修行与禅修。每一幅唐卡不仅是艺术结晶,更是现实与神明沟通的桥梁。
必看画作深度游
展览共展出37幅大型唐卡,大部分面积均超过两米乘两米,极为罕有。这些作品主要来自19至20世纪青海及内蒙地区,是藏传佛教艺术核心地带。 当中更不乏采用“沥粉贴金”特殊工艺之作品,立体感与华丽感十足,绝对值得近距离细细品味。
面对琳瑯满目展品,不知从何看起?不妨跟我们看几幅重点画作:
《释迦牟尼佛与十六罗汉》
这幅作品可以说是展览最代表作品之一,来自青海安多地区十九至二十世纪,完美展现了佛教艺术庄严与宏大。在画作中央,释迦牟尼佛以金刚坐姿端坐莲座上,右手作触地印,左手平托钵盂。
佛陀左右两旁站立的是其两大弟子,分别是以智慧第一著称的舍利弗和以神通第一闻名的目犍连。四周则围绕著十六罗汉,都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杰出弟子。这种构图方式为我们呈现佛教宇宙观,从佛陀到罗汉,从圣弟子到护法神,能看到一个完整护法体系。
《佛陀出生》
如果说《释迦牟尼佛与十六罗汉》展示了佛教的庄严,那么这幅《佛陀出生》就要生动得多,甚至像是在看连环画。你可以看到摩耶夫人梦见白象入胎、从右胁诞下太子、太子一落地便步步生莲,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完整情节,极富戏剧性。
根据古印度文化,他们认为神圣的佛陀不应经由产道出生,因此是在右胁诞生;而左下角初生的太子脚踏莲花、手指天地形象,则象征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指他所说的才是宇宙真理。
《佛陀本生故事:舍身饲虎》
这是佛经中最著名“本生故事”之一,亦即是佛陀在前世修行菩萨道时,成佛前故事。画中描绘了佛陀某一前世,身为王子时在林中遇见一只饥饿母虎与七只幼虎。因慈悲心起,王子决心牺牲自己,赤身躺在地上,让老虎啖食以拯救牠们的生命。当中原野画面丰富,有雪山、果树、彩虹、雪狮及其小狮,描绘十分细腻,也传达了佛教“布施”理念。
《白度母》
在藏传佛教中,度母是观世音菩萨慈悲眼泪的化身。她特别之处在于拥有七只眼睛,除了脸上双目和眉心一只慧眼,双手手心和双脚脚心也各有一只眼睛。 这象征著她能无时无刻、全方位地观照到六道众生苦难,不会遗漏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灵魂。画中白度母体态优美,神情宁静,给人带来无限安慰。
《六臂玛哈嘎拉》
当我们初看唐卡画作中护法神,可能会被其狰狞形象吓到,例如画中这位“大黑天”玛哈嘎拉便有著蓝黑色身体,三目圆睁,戴著骷髅冠,脚踏白色象王。
这种“忿怒相”其实是慈悲之极致,是一种对众生“肉紧”的表现,看似愤怒,内心充满了最深切关怀。护法神脚下踩著的白象,象征被调伏的愚痴与无明;而身后熊熊燃烧火焰,则代表净化心灵、燃烧烦恼的智慧之火。
展览以外,场内每日下午 2 时至 5 时均设有唐卡绘画示范,让公众进一步深入了解并沉浸在唐卡艺术之中。大会更将于 7 月 11 日(星期五)及 7 月 13 日(星期日)举办专题讲座,引领大众深入了解精致唐卡画作背后蕴藏佛教深厚历史、生活哲学智慧及文化, 并更深入理解唐卡艺术背景及历史文化意义,有兴趣读者,可留意官方资讯,留意更多。
【展览详情】
名称:雪域的祝福
地点:The Twins双子汇1期10楼TT SITE(九龙启德协调道12号)
日期:即日至7月20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