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水长流,传承之音:《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南音》|开卷乐

撰文: 开卷乐
出版:更新:

上世纪,广东传统说唱——南音,透过收音机传出绕梁的余音,曾经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由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中国音乐研究中心策划,其中《南音》的两位编者——资深粤剧表演艺术家阮兆辉,与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讲师陈子晋,一同细说南音的今昔面貌。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细水长流,传承之音:《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南音》(下)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南音名曲——《男烧衣》

除了《客途秋恨》,另一首耳熟能详的南音便是《男烧衣》。谈起此曲,阮兆辉分享当年往事:“有次在电视节目《欢乐今宵》中,恰好中间有个三分钟的空档,编导让我唱首粤曲,可是上哪里找三分钟的粤曲呢?当时我灵光一闪,决定演唱《男烧衣》的尾段,反应意想不到地热烈。隔日,老板‘文嫂’来电,如是者在她的慷慨支持下,我便灌录了一些南音唱片,往后更陆续推出系列作品。”

《男烧衣》讲述男主角失去了心爱的女伴,痴情诉哀。末段艇嫂见他可怜,便介绍另一位美女作伴。纵使曲中没有直描男主角的回应,但听众亦可由艇嫂的反应,侧面洞悉男主角已接纳新伴,一扫方才的悲愁,乐曲气氛也马上产生变化,讽刺得令人哭笑不得。

字即为谱——南音的演奏特色

《男烧衣》的魅力在于通俗轻松,演唱者可随意添加助语词或形容词,利于营造气氛,陈子晋指出南音的独特之处在于字即为谱。事实上,南音艺术自古流传,并无固定乐谱可循。艺人表演时能融入创意,展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曲首的器乐前奏称作“板面”,每位乐手皆能在既定节拍中加入即兴创意,赋予乐曲崭新面貌。

阮兆辉《南音集》,其中包括名曲《男烧衣》(网络图片)

这种创作方式与西方音乐大异其趣:后者主要仰赖作曲家完整谱曲;而南音则容许在基本旋律框架下,任由乐手发挥创意。正因如此,每次演奏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呈现,同一曲目经不同艺人演绎,展示千姿百态的风采。

学府的参与至关重要

如今,南音从大众文化变成了小众爱好,其发展的最大困境是缺乏展示舞台,难以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2000年代初,香港中文大学重新出版了已故南音艺人杜焕的录音专辑《诉衷情》,让南音重新引起大众关注,也激发了不少研究者的兴趣。从保存纪录到策划推广,学府的推动与这项日渐式微的艺术传承,息息相关。

并非为了再度流行,而是延续下去

时代变迁,今日的社会风貌与往昔大不相同。阮兆辉与陈子晋坦言,在资讯爆炸的当下,南音确实难复昔日盛况。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仍有年轻一代愿意延续南音这项传统。两位学者都深切期待未来有更多新人投身南音的研究,让这项珍贵的文化在详实的学术记录中悠久传颂。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