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出粮】百姓收钱后赶紧消费 财政破产成国民政府败走主因
以大堆现金出粮,在当代都市是罕见事。可是,在经济动荡的年代,出粮不单争要现金,还要斗快用钱,赶在货币急速贬值时,把血汗钱换上生活必需品。1949年国民政府战败迁台前夕,便出现老百姓要推一车银纸购物的情景。今天便和大家谈谈半个世纪多以前,这段全民“抛售”现金,频扑“花钱”的艰苦岁月,看看通货膨胀如何埋葬民国政权。
1929-1933年华尔街金融危机蔓延全球酿成大萧条,全球多国采用金本位制度,中国是少数采银本位制度国家,这让中国逃过这场席卷金本位国家的经济大恐慌。当大多数人以为中国逃过大萧条后,金融灾难却悄然在萌芽生根。
为何政府可不断发钞
首先说明一下信誉货币的概念。在货币诞生以后,人类历史长时间即以金、银或铜为媒介,并以金属货币交易。大约十九世纪,全球普遍实行金本位制度,这表示一国政府每发行一元纸钞,会确保这钞票能在政府库房换得若干法定面额黄金。
金本位制度确保纸币背后有一定贵金属支持其价值,可是保值同时却大大限制政府财经政策,即使政府要刺激交易,或增加政府开支,若果没有足够金属储备便无法增加货币供应量。二战前后由于国际经济规模发展,政局动荡迫令各国扩大开支,金属本位制度难以推行,一些国家尝试把货币与其他大国货币挂钩;时至近代,如美国等大国印钞便全凭政府信誉,政府可全凭自身需要而无限印钞,当然其中涉及金融调控措施,否则便会如非洲国家津巴布韦般,胡乱印钞造成数以百倍的通货膨胀。
三十年代中国政局动荡不安,外有日本侵华,内有国共内战,国民政府极难推动统一货币政策,亦因为国用日乏,而需滥发货币解燃眉之急。时值美国总统罗斯福推新政以求摆脱大萧条危局,1934年美国出台《白银收购法案》,国际银价立刻飙升3倍到4倍,对于直接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中国来说等于中国货币对美元汇价升值。在市场上,即表示其他国家感到中国商品价格奇高,而中国民众顿觉洋货便宜。
大萧条危机下各国为了转嫁危机,纷纷采取贸易壁垒等做法,限制进口,极力扩大出口。而美国对白银价格进行管控,放弃金本位制,提高白银收购价格,且禁止白银出口,国际白银价格急速上升,这政策让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物价持续上涨。为了解决这难题,当时的国民政府放弃旧有的银元体系,在1936年发行“法币”。
法币:政府信誉破产开始
“法币”推行早期和英镑挂钩,其后逐渐和美元挂钩,早期币值有较大保证,购买力相对均衡。但随著第二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开始加大发钞量以筹集军费。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000亿元。
抗战胜利后,本来正是战后重建良机,但国民政府昏招迭出,先后以不合理的兑汇价制定法币与伪汪政权货币、甚至与美元的汇价,一切只以有利政府为优先考虑。这种完全违背经济规律政策,造成大量法币游资蜂拥至上海抢购,结果造成物价飞涨。新汇价使法币价值被高估六成以上,造成进口暴增出口暴跌,国际收支迅速恶化。待官方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改为浮动汇率以后,法币突然贬值又引起物价大幅波动。到了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期间物价上涨3492万倍。
抗战之前,据载大学教授月薪是400-600元,是熟练技工月收入的20倍以上。当时一个普通教授薪水养十口之家是不成问题的,而到了到1948年6月,大学教师月薪却“涨”至500万元,可是月入却只能购买半石米,连自己的口粮都无法维持。季羡林在回忆往事时说,在国民政府管治最后一年,学术界泰斗、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到了冬天,他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
在1947年7月24日美联社电讯记录便保留这记录:100元法币1937年可买一头耕牛或两头黄牛,1938年值一头黄牛,1939年值一头猪,1941年值面粉一袋,1943年值一只鸡,1945年只值鸡蛋2个。作家茅盾在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记载:“当时流行著这样的笑谈:‘在中国唯一仍然在全力开动的工业是印刷钞票’。”
金圆券:政府垂死掠夺
法币贬值成纸让国民政府陷入恐慌,唯一可做是发行新的货币来解一时之困,恶名昭著的金圆券因此面世。这种货币之所以背上骂名,有观点认为这是国民政府明知大势已去,仍借滥发新钞来最后掠夺民间资本。
金圆券最初规定与黄金直接挂钩,一元等于纯金0.22217公分,发行总额以20亿元为限。同时规定私人不得持有黄金、白银及外汇,限期收兑,逾期一律没收;全国各物品及劳务价格应照1948年8月19日以前水准冻结,并派员监察各地发行金圆券情况。为了平抑物价,国民政府勒令商家不准提高货品价格,更派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到上海打虎,勒令各资本家一一申报财产,上交金银外汇,并立法规限商业供给,严禁囤积货品影响价格 。
其后,金圆券发行限额并没有严守法定数量。国民党政府不断发钞填补赤字,金圆券购买力开始大幅下滑,至1948年12月底,金圆券发行量增至81亿元。至1949年4月时增至5万亿,至6月更增至130万亿。面额也愈来愈大,从初期发行的最高面额一百元,到最后竟出现五十万元、一百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金圆券流通不到一年,再次步入法币后尘,形同废纸。本来用于挽救通货膨胀的金圆券却引发了更加巨大的通货膨胀,导致国民政府财政信用彻底崩塌,民心思变,最终败走台湾。
大家在老照片和影视剧中,常常看到购买者用麻袋装著一大叠纸币去买生活用品,当时中国通货膨胀严重,老百姓一获发薪便马上拿现金去买必须品、美钞或黄金,如果稍有延迟,恐怕贬值太快,早上的物价到了晚上就已大幅改变。
史学家顾颉刚在日记记载解放军进入上海前夕:“予购买豆腐时每方二十万,傍晚则三十万矣”。百姓在愤怒之余,拒绝使用金圆券,改用银元、铜元和铜钱,甚至自愿以物易物,连支持著国民党政权的军队也不要金圆券。
金圆券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早年,发行新钞也有五千元、一万元甚至五万元面值,一直到1955年左右,才最终消除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这一恶疾。
【一齐回顾以擅长绘画人性孤独、美国画坛大师 Edward Hopper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