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戏院】顽强生存廿载 电影中心总监︰艺术片也很接近生活

撰文: 何阿岚
出版:更新:

你心目中的理想戏院是怎样?会否是观映时异常宁静,犹如圣堂一般,专门放映大师级作品,由高达、小津安二郎至塔可夫斯基,供影迷朝圣?或是专门放映恐怖片、Cult片,吃着爆谷喝着汽水,观众惊恐狂叫,银幕内外热闹不停?百老汇电影中心(BC)总监麦圣希本身也是影迷,对于他来说,理想的戏院或许是这模样:“每年意大利博洛尼亚都有一个电影节,专门放映修复过的经典电影、默片,他们的户外放映环节,活动免费、无需登记,走入去就可以,一家大小、情侣、三五知己坐在一起,无分阶级,不论任何电影类型,大家也懂得欣赏。时而拍手叫好,与银幕上的演员一同合唱《Singing In The Rain》,每一个参与者也感受到电影的感染力。”

我想全世界的另类戏院,也没有像BC那样密集,就像香港人那样,不能停下来。

在果栏与庙街之间

在香港,可曾有这样的观映风光?戏院是最为现实的地方,一切以票房论英雄。1970、80年代最风光一时的戏院业,戏院空间同样起起落落,近年走入戏院的观众也略见上升,有院线更积极要发展出区区有戏院,但大部分戏院内所能提供的电影,几乎一式一样,无论在沙田、旺角还是太古。

说到香港能够提供另类/非主流/艺术电影的Art House Cinema,BC无疑是现时大多影迷的首选。于1996年开业,走过二十年,BC也理应建立出其个性和风格。

“我想全世界的另类戏院,也没有像BC那样密集,就像香港人那样,不能停下来。”麦圣希说。特别近年在电影排片量,由人权、舞蹈、艺术、性文化到导演专题,大大小小类型的电影节也排满了一整年戏院的档期,加上新电影上画、特别放映,自命是影痴的观众,有可能这是每个星期也要到此一游的地方。

麦圣希从1999年开始担任总监至今,一直探索BC发展的可能性。

打开手上一份BC的开业场刊,内里刊登了四部开幕电影的资料,放在今天的戏院,如果只上映这四种类型,也需要相当的勇气 ── 康城金棕榈奖得主、前南斯拉夫导演Emir Kusturica的三小时作品《没有天空的都市》(Underground),法国同志喜剧《两性三人痕》(Gazon Maudit),日本电影《谈谈情跳跳舞》,以及风格阴沉的停格泥胶动画《超级无敌掌门狗》(Wallace & Gromit)。

下半年举行电影节,再加上新片上映,BC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早年的会员部,犹如一个小型图书馆,有电影书籍﹑影碟和电影杂志供会员租借,现在只余下租碟服务。

“BC其实相对于其他院线,甚至是自己院线内的戏院,更着重于lifestyle,这就不单单是选片上的问题,也需要一个很实在的地方。由选片到观众走入这片空间,也是在经历一个过程。周边环境有书店、咖啡店和影碟舖;戏院不寄居于商场,是一座独立式戏院,比其他戏院有多一点空间来办活动;还有停留的空间,外面有空地,也接近民居,这些都是很珍贵的空间和气氛。气质营造一定与商场戏院很不同,因为商场戏院周边都只是商店,又怎样做到艺术空间?Kubrick还有MOViE MOViE,都帮助到营造电影中心的质地。他们会发现艺术电影其实也很接近他们的生活。”

但香港除了BC这个空间之外,可会有更多的选择出现?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