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其实是一个大鸡蛋 古代中国“论天三家”如何看宇宙生成?

撰文: 林君颖
出版:更新:

2021年6月17日可说是中国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搭载三位航天员的神舟十二号飞船,首次进入中国空间站,标示着中国在天文、航天科技上有显著的进展。现代大众对于西方过去至今的天文发展、宇宙观大多相当熟悉,比如:曾长时间为西方宗教主流观点之地心说,以及由科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年)提出的日心说(地动说),不过对于中国历史上曾提出过的天文观念大众却不熟悉。

6月17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成功的画面,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新华社)

古今中外各民族都曾对头顶上的这片天空,进行过漫长的观测,但随着不同民族自身特有的文化背景,对于空间、时间,乃至于日月星辰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因此中国古代天文,除了反映过去的科学发展外,也同时显现出一定程度的文化意涵。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非常在意四季的变化与星辰的运转,因此历代皇帝极为重视天文相关的知识,并长期由皇室、朝廷所把持。尽管古代不似今日般有精细的天文观测器材,但仍发展出多种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论天三家”。“论天三家”,为三种关于宇宙和天文观的学说,即盖天说、浑天说与宣夜说。

盖天说认为整个宇宙是天圆地方,《晋书.天文志》曾载:“《周髀(音避)》家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

盖天说即天圆地方,此图为盖天说的示意图。(百度百科)

《周髀》即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文历算著作-《周髀算经》的旧称与简称。《周髀》的“周”,即周代;而“髀”,除了指大腿骨或是大腿骨外,还是古时用来测量日影的表。

根据研究,盖天说最早于西周时就已出现,不过在后世发展中产生不同见解。由于最初设想的圆盖形的天与正方形的大地无法吻合,因此有人提出天与地应不相接,而是像把伞,或是凉亭一样高高悬在大地之上,地的周边有柱子支撑。而《山海经》所载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即从此说而来。

另外还有个较晚形成的改良版盖天说,则认为天是球穹状的,而地则像是弯曲盘子状,《晋书.天文志》载:“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音盘,同盘子),天地各中高外下”,认为地不是方的,而是像个盘子,才能与天吻合。

浑天说认为整个宇宙是个球体。图为浑天说示意图。(百度百科)

浑天说由东汉科学家张衡(78-139年)确立,主张天地如鸡蛋。可惜张衡所注的《浑天仪注》全书已亡佚,今日只能通过《续汉书.律历志》、《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等书的注解,才能窥看一二:

“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浑天说认为恒星都分布、运行于一个天球之上,此观念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古代观天器材浑天仪,即由浑天说而来。此为清廷制造的八座大型青铜天文仪器之一-浑天仪。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被德国劫走放置在无忧宫,1921年归还,现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根据学者研究,浑天说最早可能始于战国时期,而“浑天”二字最早出于西汉。浑天说提出后,随即与盖天说展开争论,由于《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载:“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故盖天说提出后便获得许多孔儒学者的支持。不过由于天象观测方面,浑天说比盖天说准确很多、且随着历代观测器材日趋精密,凸显盖天说在制订历法会有误差的缺点,但直到清代盖天说仍有许多拥护者。

宣夜说则主张天地无一定形状,日月星辰悬于空中。由于宣夜说相关的书籍很早便亡佚,今只有《晋书.天文志》抄录东汉秘书郎、身兼天文学家郗萌的节录:“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髙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靑,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靑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

宣夜说认为恒星与银河皆由气体组成,这点与现代天文学说相似。另外与获得儒家思想支持的盖天说不同,宣夜说则是被道家思想影响,其观念可追溯《庄子.逍遥游》,但在实际天文观测上,不如浑天说实用。

今日大众或许对于过去天主教因主张地心说,而迫害许多科学家之事相当熟悉,但可能不知中国过去历史上的盖天说与浑天说之争。而“论天三家”除了展现中国独特的宇宙观,也流露出儒家、道家思想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