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甘肃行·临夏|高原玫瑰搭上中欧班列 “花儿”之乡唱出新花路

撰文: 郑宁
出版:更新: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在西北高原的山间,花儿是民歌、是记忆;在现代种植大棚中,花儿是牡丹玫瑰、是产业。这一场由“花”串起的文化与经济变迁,正发生在甘肃临夏。

临夏,地处黄河上游,曾是古河州府治,如今是回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这里既是民歌“花儿”的发源地,也是大西北的牡丹之乡,借此在干燥的黄土高原上打造出中国西北最具代表性的花卉产业链。一曲曲高亢的山歌与一枝枝牡丹、玫瑰,共同组成了今日临夏的双重“花儿”叙事。

“不到河州,不知花儿之盛。”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民间高腔山歌,以“大西北之魂”著称。临夏,则是花儿的发源地之一,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之乡”的称号。

每年农历“四月八花儿会”,数以万计群众会聚临夏松鸣岩,唱花儿、拜神佛,帐篷与歌声铺满山野。这种源于唐代、成熟于明清的高原民歌,被誉为“活着的《诗经》”,2009年更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代表形式“河州花儿”,曲令繁多,唱词结构严谨——前两句比兴,后两句言情,是中国少有的民间诗性艺术。清代临洮诗人吴镇曾赞“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可见其诗意底蕴。

博物馆展示的少数民族在唱“花儿”。

花儿亦从未远离当地人的生活。记者在随行车辆上便听到当地宣传部门干部轻哼花儿,曲调高亢奔放。当被问及这是怎么学会的,他笑著说:“听都听很多,这不学也会。”临夏人唱花儿,不需舞台与伴奏,那是生活的一部份,是祖辈教会的语调与态度。

不只唱“花儿” 还有种花儿

如果说民歌是文化里的“花儿”,那绽放在临夏黄土高坡的牡丹与玫瑰,则是这片土地最具经济生命力的真实之“花”。

在临夏枹罕镇青寺村,一座投资逾亿元,占地近百亩鲜花产业园以“花为媒”,成为临夏花卉走向市场的展示窗口。

临夏亿农国际鲜花港副总经理张晓亮介绍,“我们目前一期有三座现代化温室,总面积是20万平方,种植约10个玫瑰品种,包括娜欧米、香妃、爱莎、蜜桃等。”目前这里种植的玫瑰日产量可以达到20万枝,年产量约7000万枝,去年年产值约为1.96亿元。

玫瑰大棚,每日可产20万支。

然而,临夏本不是天然的“花城”。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全年气候干燥、海拔超过2000米,过去很少有人认为这片土地适合种植鲜切玫瑰。正因如此,鲜花港的崛起才显得格外难得与突破。鲜花港采用LED补光、Priva温室环控系统、二氧化碳回收、水肥循环系统等多项先进技术,成功在气候严苛的地区创造出稳定、高产的花卉种植环境。张晓亮说,“我们通过无土栽培、智能控温,还引入小绥螨取代农药防控虫害,全面实现绿色生产。”

中欧班列将高原玫瑰带向世界市场

记者观察到,在分拣线另一端的直播区内,主播正在大棚内实时向粉丝介绍鲜花种类与特点,一旁的工作人员则忙于分检与包装。这场景不仅展现了产地直销的效率,更体现了当地正努力拓展全国民众的消费市场。张晓亮介绍,通过冷链合作,能够保证鲜花到消费者手中时仍是最新鲜的状态。

除了国内主要销往西北、西南与部份东南沿海城市外,临夏鲜花也开始进军海外。“目前已经出口到中亚和俄罗斯等国,但量还不大,预计等二期三期建成后,会更有力发展国际市场。”张晓亮透露,临夏已经在中欧班列政策支持下开拓冷链出口物流,目标是让“花儿临夏”走向一带一路沿线更多城市。

+1

张晓亮介绍:“我们目前开发的包括玫瑰永生花、牡丹鲜花饼、花蕊茶、牡丹精油与纯露等系列化妆品。”未来还计划依据种质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产品开发,并与文旅业态结合,打造“花+生活”的完整消费链。

鲜花港也为临夏人带来就业保障,目前提供300个稳定岗位,并带动上下游约4000人就业。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已有200多人取得合格证书,成为当地新型产业工人。同时,鲜花港从去年开始做线上直播,亦吸纳了不少直播人才。

从高山会场的对歌,到智能大棚里的玫瑰直播,一场花儿文化的双重绽放正在临夏发生。参观过程中,一位讲解员无意间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山东菏泽、河南洛阳也产牡丹,但他们的人来了临夏,看到我们的牡丹,都说你们这儿的牡丹怎么这么‘野’。”她笑著补充:“我们这里的花,是经风沙、晒太阳长大的。”

这句“野”,或许正是高原花儿最真实的写照。它不按规则开放,却在黄土高坡的旱地上绽放出生命力,如花儿民歌般高亢奔放,也如牡丹玫瑰般不屈却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