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甘肃行·临夏|黄河在此汇聚成河 古丝路上伊斯兰教多民族共居

撰文: 郑宁
出版:更新:

临夏,地处中国甘肃陇中地区,位于黄河上游的河湟谷地。黄河自青藏高原一路奔流,在此汇聚成形,河势渐稳。正如黄河水脉会合一般,不同民族、文化与商旅在这里交汇,留下和谐并存的痕迹。

这片土地曾名枹罕、称河州,是古代“茶马互市”的要塞与丝绸之路的中段驿站。今日,临夏既是行政上的回族自治州,也是一个族群文化多样而生活节奏平和的社区,将古丝绸之路上既市井又宗教、既通商又安居的特殊肌理延续至今。

今日临夏市所属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回族人口聚居的重要区域,是全国唯一以回族自治州为名的地区。除回族外,还有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长句于此共处一城。根据当地统计,回族在临夏州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七成,而东乡族与保安族亦为甘肃特有民族,构成了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的底色。

+8

回族并非临夏原住民族。最早居于此地的是汉族居民,后因丝绸之路兴盛,来自波斯、大食(今沙特阿拉伯)等地的商人与宗教人士携货前来,落地生根,逐渐形成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社群,并在这里建立了清真寺。

导览员介绍,临夏人多为“商而居”的后代,“最会做中间人的生意”。自古以来的经商基因也延续至今,直至现在都有族人跨越千里至西藏开展贸易,目前在西藏经商的临夏人多达30万人;在外地开“兰州牛肉拉面”的商户亦多为临夏人。他们是丝路的延续者。

在临夏市中心,一片名为“八坊十三巷”的少数民族老街区保存至今。在走入这座拥有逾千年历史的回民老城之前,我曾想像过它的“异域风情”,但当置身于此,才会理解文化共融与民族和谐。

+4

据史料记载,此区自唐代已有聚落,明清时期已形成成熟街区。“八坊”便是指八座清真寺与教坊,“十三巷”则为沿寺而兴的巷弄与居民区,居民依寺而居、围坊而市,历久未变。据统计,街区方圆1.2平方公里,现有逾5500住户、常住人口超过1.7万人,是临夏市内保存较好的少数民族古街区。

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民族文化展示区不同,八坊十三巷的“原住居民”从未离开。这里的民居依旧遵循传统布局,前铺后宅,外为商铺内为起居空间,在自家门前贩售油香、酱牛肉等传统食品,融经商与生活于一体,日常作息自成一格。去清真寺、庆祝古尔邦节、开斋节,人们的文化习俗与生活节奏未遭改变,日常饮食与节庆仪式亦照常进行。

+6

据当地向导介绍,回族、东乡族等穆斯林社群虽信奉伊斯兰教,但千百年的扎根居住,其生活习惯已深度融入中华文化。在庆祝古尔邦节、开斋节之外,居民亦过农历春节与中秋佳节。临近中秋,市场可见印有“清真”标志的月饼贩售;过年时,家家户户围炉吃饭、张贴春联,仪式感与汉地无异。

巷内的“大公馆”,是一座建成于1926年的三进古院落,是回族将领马廷勷的旧宅,现为民俗博物馆。院落内的展厅中挂著回族的服饰与家用器物,另一侧是厨灶与传统炕房,交织著记忆与现实。民宿博物馆内木作与砖雕共融,一砖一瓦悉数保留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痕迹。

建于明末、清康乾年间大修的古寺——清真北寺至今保存完好,始建时便是飞檐翘角的中式风格。大门对面的影壁墙上,“龙凤呈祥”的砖雕栩栩如生寓意和谐吉庆。当地向导说,这是河州砖雕的巅峰之作,历经百年动荡得以完好保存。参观当时,正值清真寺内最后一场聚礼,阿訇的唱经声与钟声交错传来,安宁和平。

过去,我们总以为少数民族地区代表著某种刻板的“他者”,或者注定要在现代化中被改造。但临夏不是,这座小城在保留信仰与习俗的同时,也保有著属于中华民族的多样与包容。

巷子里,回族的成年男性戴著白色“孝帽”(taqiyah),女性则带著色彩鲜明的盖头披巾,身著传统亮丽的长裙,走过砖墙斑驳的清真老院与林立的商舖之间,孩子们嬉笑打闹在胡同巷口玩耍,这是活著的民族聚居区,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这样的融合既无刻意,也不强求,而是在漫漫历史与日常生活中自然生长。

未来,临夏的清真寺钟声将继续回响于黄河谷地上空,它既是一种祈愿,也是一种延续,在千年时光里沉淀出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和声与尊重。这座小城的民族共居叙事,或许更能说明“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它不只是标语口号,而是体现在临夏人每一次日出而作、礼拜聚礼、饭后闲坐的日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