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系列|压缩时空连接城市 探寻中国铁路144年发展之路
截至2020年8月,中国的铁路总里程数已达14.14万公里,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铁路网。其中高铁长逾3.6万公里,为全球规模之首。四通八达的轨道串联起各大中小城市与乡镇,火车和高铁经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生活。
《香港01》推出“中国铁路系列”专题报道,深入介绍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对当代中国人生活的影响和未来愿景。
中国自1876年就出现第一条真正营运的铁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73年里,共建成2万多公里,但因战争期间受到破坏,仅剩1.1万公里可用。铁路发展史与民族的兴衰浮沉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
20世纪初,中国多条铁路相继完工通车——1905年,京汉铁路建成通车;1907年,京奉铁路通车;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1911年,京浦铁路竣工。而令慈禧和大清一众官员始料未及的是,一连串铁路的兴建,却成为推翻清政府的导火线。
第二篇:从时速48公里到350公里 中国铁路傲视全球的背后往事
近代中国铁路发展载浮载沉,曾被清朝人民视作洪水猛兽,又受尽抗日和内战期间的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发展经济展开大规模铁路工程,但也曾经历文革干扰。改革开放前后,中国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建设出举世瞩目的庞大铁路网,并结合互联网技术,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
滇缅铁路是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加强西南交通建设,云南省出动30万民工,付出伤亡10万人代价修建的一条铁路,却在全线告竣前功败垂成。1942年,为了不让日军利用修好的路基侵入云南腹地,国民政府主动炸毁已建成的滇缅铁路西段路基和便道,数十万人力耗时近4年之功、上亿美元之财力,尽数付诸东流。
直到2015年12月6日,中缅国际大通道大理—临沧铁路正式开工。2021年,大临铁路将正式通车,它为何被视为滇缅铁路新传?
中国有句俗语:“要想富,先修路”。孙中山也说过,“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少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工业革命以来,铁路的数量和质量,既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又是其发展水平的一个典型缩影。中国是如何通过发展铁路事业为国民经济注入强劲动力?进入高铁时代后,中国民众的出行和生活方式又有哪些变化?
展望中国铁路未来发展,国铁集团于2020年8月发布了《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中国铁路网将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约7万公里。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这意味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将是目前运营里程的近两倍,那么新增的高铁在哪里?各地将如何打造高铁出行圈?又会出现哪些新型载运工具?
▼同场加映:01中国专题系列报道推荐▼
“数字鸿沟系列”专题报道就老年数字鸿沟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官方和民间如何想方设法让老人搭上“数字列车”,以及疫情下城乡教育差距扩大,内地网络扶贫如何推进等问题深入分析。
嫦娥五号奔月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战略的“收官之作”,为什么要去月球“挖土”?地月往返的探索之旅会经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