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统一店招”政令屡惹议 北京新规出台告别“千店一面”?

撰文: 陈进安
出版:更新: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会同市商务局近日制定《北京市商业街区店铺招牌设置规范(试行)》,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同一街区的店铺招牌不宜采取统一样式、统一色彩、统一字体等同质化方式设置。内地商舖的“招牌问题”再度引起社会关注。
作为商业文化的载体,招牌之于一家门店形象的意义不言而喻,不少百年老店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其令顾客刻骨铭心的招牌绝对功不可没。
不过,近年来,内地多地出现了政府强令店铺“统一店招”的情况,千篇一律、黯淡无光的招牌取代了百花齐放的气色,被统一后的招牌字体不但新意欠奉,配色更不是黑底白字的“灵堂风”,便是番茄炒蛋般的红配黄,即使内地官媒亦曾因看不过眼而发文批评。因此,有陆媒认为北京当局今次反映了社会心声,也颇具示范意义。

按照正在征求意见的《北京市商业街区店铺招牌设置规范(试行)》店铺招牌将由设置人自主设计,除了要体现企业文化内涵,还要有“特色”。

对此陆媒评论认为,北京对店铺招牌设置做出新的示范,将更好激发市场活力,营造更优商业环境,帮助推动商业发展。而作为对照,“那些‘千店一面’式改造也该及时收手了”。

其实近年来,内地出现不少因“统一店招”而引起的争议,“经典”例子包括早前有网民在上海常德路拍摄到被当地人戏称为“上海最好的街面招牌设计”的照片,显示大统一的黑底白字招牌配以周边的黄花,不禁让人联想到“店家节哀顺变”的画风,被人揶揄“实在太像灵堂了”。结果不到2天,常德路一夜之间所有招牌被相关部门遮上,连黄花也被拿掉,上海静安区总工会为此更回应指对店招设计考虑不周全,已责令整改。

而北京亦曾发生过类似情况。2017年9月,北京出台《北京市牌匾标识设置管理规范(修订版)》,要求拆除所有不符合规定的广告招牌,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驻京部队、驻京机构、国有企业要“带头自拆”。结果,几个月内,过一万块招牌,如知名企业百度、“老字号”护国寺小吃店、松鹤楼餐馆,甚至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曾光顾过其连锁分店的庆丰包子铺,都不能幸免。有食肆的招牌被拆后,一度只能挂上写有店名的布条以作辨认。

90年代初的厦门中山路。(网上图片)

“统一店招”容易让人联想到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物,其实中国门店招牌的复兴从在改革开放后重新登场起,便因市场经济自我推销的动力和城市管理要求之间的矛盾而不时成为整治对象。90年代,国家语委曾下发文件要求各地政府整治招牌上的“不规范用字”,如二简字、繁体字、异体字等,否则每字罚款数百元,至此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招牌整治开始出现。

但彼时的店招某程度上依然能以依然千姿百态出现,而真正将“统一店招”推广至全国的,还当属上海、北京的高规格对外接待活动。

2004年起,获得了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的上海便开展“迎世博,创优美环境”活动,每年推进一个街道的市容整治,其中规范招牌,统一其格调和尺寸成为重要整治内容。同时,迎来举办奥运的北京亦自2003年起,全面铺开市容整治活动。

+2

上述市容整治工作由于其最高的行政级别和全国瞩目的示范效应,很快便被各地效仿,令统一招牌做法短短几年内迅速遍布大街小巷。另自2005年中国开始评选“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创建文明城市”成为了统一街道招牌最常见的理由,遂加剧了相关现象。其实,“全国文明城市”的评审只提到广告牌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并没要求统一店招,但有了北京和上海的示范作用,此做法很快成了不成文的通例。

日本招牌的标准亦十分严格,如麦当劳招牌的红色也要按要求调暗至标准的红色。(网上图片)

事实上,在日本其实也有街面店铺招牌须整齐的要求,标准甚至十分严格。内地《凤凰周刊》就曾经刊文介绍指,在日本,细致至招牌的尺寸、位置和色彩也要留意,例如麦当劳招牌的红色也要按要求调暗至标准的红色。然而,相比中国简单粗暴的黑体楷体,东京街头很难会出现两块字体相同的招牌,因店主一般会找人专门做设计,故即使诸多限制,但店主也有足够的自由可在标准范围内设计自身招牌。

对此,官媒曾发表评论文章,批评整齐划一的改造,违背了商业发展的规律,可谓历史的倒退,不仅影响美感,还影响店舖的发展与传承。文章又以台湾、日本等地作例子,指这些地区在翻新门面装点门面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招牌的个性化设置,使其改造后人气更旺,游客的体验也更好。因此,管理不是要消除个性,倘不分青红皂白地整齐划一,统一服饰,无疑陷入形式主义,最终将违背初衷。

广东《南方日报》亦曾发表评论指出,强制性的审美方式亦是一种形式主义,而统一管理的背后,是对创新的一禁了之,无疑可称之为“懒政庸政”;强调店招要规范,但不应强制统一,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店制宜,一项好的公共政策必然是兼顾各方利益、凝聚更多共识,城市的记忆唯有如此才能留住,文化的根脉才能延续。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