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月十五】渐被世人遗忘的节日 消灾解厄的下元节
赶在11月11日“双十一购物节”凌晨下单、抢折扣优惠的民众们,有注意到那天同时也是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吗?今(2019)年11月11日,正巧与农历十月十五日“下元节”同一天。
“下元节”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是个相当陌生的名词,但这个节日与民众耳熟能详的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节)有同样的起源,属于“道教三元节”之一。
“道教三元节”为:上元节、中元节与下元节,也分别是天、地、水三官神明的诞辰。在过去,这三天都有相对应的祭祀活动。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由天、地、水所构成,因此将其视为神明-“三官”祭拜,且至少在唐代以前,已出现了三元节。《大唐六典》载:“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皆法身自忏惩罪焉”。天官紫微大帝职权为赐福予信众、地官清虚大帝为信徒赦免罪业、水官洞阴大帝主要为民解厄。因此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说法。在古代下元节这天,各地道观会修斋设醮、祭祀亡灵并祭拜水官大帝与祖先,祈求排解祸难,可以无厄一身轻地迎接新的一年。民间相传大禹为水官所降生,因此也会在这一天祭祀大禹。
由于宋代普遍崇奉道教,北宋时下元节还是一个相当热闹的节日,且这天还有放假。宋朝史官李焘(1115-1184年),在其撰写《续资治通鉴长篇》中提到下元节:“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庚辰,诏自今下元节宜如上元,并赐休假三日,着于令”。《宋史》也有载:“太平兴国二年(977)七月中元节,御东角楼观灯,赐从官宴饮。五年十月下元节,依中元例,张灯三夜”,下元节的夜晚,也会挂灯庆祝。
但是从南宋起,下元节开始退为次位。由于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赵眘(音慎,1127-1194年)的生日为农历十月二十二日,在那天会举行会庆节(皇帝诞辰,明代以后称为万寿节),且日期与下元节只差了七天。无论哪个朝代,每逢皇帝生辰都会大肆庆祝,对于民众来说下元节与皇帝的生日庆会节相比,还是帝王的生辰较为重要,因此会庆节的风头逐渐盖过了下元节。被后世称为“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1127-1206年),曾写诗描述群臣于下元日预备庆祝会庆节的光景,从诗名《下元日谒会庆节所道场,呈余处恭尚书》,可知南宋时的下元节似乎不再如北宋时那么重要。
如元宵节时要吃元宵、端午节时吃粽子,下元节在过去也有特殊饮食。在北方会于下元节这天吃豆沙包,南方则会吃“麻腐包子”、“米果”等食物。麻腐包子具有“送寒衣的包袱”象征,在下元节这天,民众再忙都会制作麻腐包子。麻腐的制作方式为,将麻籽碾细用水搅拌成糊状,再过滤去皮,之后掺上熬成稠糊状的黄米,即是麻腐。之后将麻腐包上萝卜、洋芋等内馅,就是麻腐包子。因下元节正好处于秋收时节,在福建省莆田地区的民众还会制作特殊的油炸小点心,如将豆腐油炸,或是将刚收割的稻谷制作成薄饼,再将其包素菜油炸等。
由于下元节为祭祀水官的节日,于是也有相关的水上户外活动,称作“水色”,“水”为水官之意,“色”指色彩丰富。过去民众会在下元节这天扎纸船,并将其涂上鲜艳的色彩,绘制完成后民众会把这些纸船放入水中。这项活动主要流行在南方,因为冬季时南方降雨较少,因此人们会选在下元节这天晚上,借由纸船向水官大人祈求降雨,保佑农作物平安过冬,不过这样的习俗如今早已消失。
今日的下元节,民众并不会同元宵节、中元节那般大肆庆祝,而过去的下元节习俗也多已流失在历史的长流之中,现代民众反而多会在这天到庙里“补财库”。道教认为,每人投胎时会欠下旅费,称之为“库钱”,若是没还清可能会殃及后代子孙,因此普遍建议最好将库钱还清,让生活与财运更顺遂,也就是“补财库”。而被认为补财库的好日子,通常都在三元节,而下元节更被视为一年之中最后补财库的机会。
或许因为祭祖已有清明节,且也有中元节普渡亡灵,与具有人伦道德关怀的节日,如中秋、重阳相比,只存消灾解厄功能的下元节,节日情感更是非常薄弱,于是自明清时逐渐从民众的生活中淡出。因此,下元节同过去的人日(正月初七,庆祝女娲造人)、社日(有春社与秋社,时间分别在立春与立秋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或前二日,为禁火节)般,成为中国历史上众多消失的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