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主动储钱、投资不足够 没做“这事”资产随时一铺清袋
人人崇尚“财务自由”,意指不用再为钱而工作,单靠资产产生的收入(被动收入,Passive Income),已足够应付日常开支。近年更流行“FIRE”一词,即经济独立、提前退休(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鼓励透过积极储蓄及投资等方法,来迅速累积财富,从而提早提休。
但以上说法往往忽略了保险这个关键事项,无论是意外或突如其来的医疗费用,都会产生一笔庞大费用,有机会蚕食被动收入中的本金,令“财务自由”梦碎。
相关文章:财务自由|实践提早退休!这男坚守10大原则 35岁累积100万美元
甚么是财务自由?
坊间一般认为,财务自由概念由日本裔美国人罗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于其1997年出版的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中最先提及,当中提到多个概念,包括资产与负债的分别,以及只有从资产不断产生的现金流,即被动收入,才能令人达到财务自由,而不是工作产生的主动收入(Active Income),因为一旦退休或失去工作,便会失去收入,然后靠积蓄度日,直到银行存款等于零。
被动收入资产包括:
.不动产包括住宅、商厦、工厦、地舖等带来的稳定租金收入;
.购买股票组合、债券组合或ETF而获得的利息;
.透过定期存款而获得的利息,然而利率相对较低;
.作为股东投资生意而获得股息或回报;
.购买储蓄保险获得红利,惟需注意有关流动性风险
举例来说,假如你每月支出为10,000港元,一年下来便是120,000港元,只要一年中从股票、债券、租金或储蓄保险等收取的利息或分红大于或等于120,000港元,理论上便永远毋须动用到本金,从而达到财务自由。
相关文章:财务自由|访谈21位白手起家有钱人 他们有这6个共通的生活习惯
通胀或资产价格跌随时失预算
现时有不少的“方程式”来计算如何达成财务自由,例如将逾50%收入作为储蓄,或总资产需达到年支出的25倍,并用来投资,再每年从中取出约4%作为全年生活费等。这些“方程式”都建基于很多假设,例如每年有一定的投资回报、通胀于某水平浮动等。
不过,现实十分残酷,资产价格可以暴跌,变成一文不值;通胀攀升,亦会令每月支出大增;加上股票或债券有机会停止派息,种种原因都有机会令财务自由这个如意算盘未能打响。
储蓄投资前应先有足够保险保障
此外,近年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 FOMO)的风气更是盛行,坊间强调投资来达成财务自由,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保险保障,即使这一刻有足够的被动收入来达成财务自由,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亦有机会顿时失去预算,被迫出售资产,动用本金医病,最终令被动收入大减,最差者可能需要回归劳动市场工作,更不用说医疗通胀往往高于一般通胀。
相关图辑:买储蓄保险前可以问自己5条问题(按图了解):
故此,要思考达致财务自由,取得大笔被动收入前,不应该遗忘以下3大注意事项:
1. 须确保自己拥有医疗、危疾及人寿等保险,以妨一场意外或疾病影响人生收成期;
2. 管理好储蓄水平,为防现金贬值的同时,亦要有一笔流动资金处理突发需要;
3. 最后才是将余下资金用作投资增值,甚至是投机,当然分配比例会随年龄而变动,例如年纪渐增时,投机资金比例会逐步减少,所以定期检阅资金分配亦十分重要。
【延伸阅读:更多打工仔理财建议】
财务自由|初入职场 一事比买股票更重要 即睇20至50岁理财方向
理财|每月人工掹掹紧 更要学懂小额投资 6个方法适合穷人入市
【本文获“10Life保险比较平台”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