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之别】80、90后生活比父母难? 调查:感情太丰富亦有影响
时代转变,连带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也有不同。
不少上一代觉得现今年轻人不争气,但外国有调查显示千禧世代与上一代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大不同,若然用从前的尺度量今天的他们,实在有欠公平。
外国媒体《Business Insider》早前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发现美国新一代打工仔有7大方面会比上一代人士过得更辛苦。其实世代矛盾不是只出现在个别地区,若然把相关调查结果放在香港,亦可发现状况实在相似。
1. 经济能力减弱
据美国非牟利组织Think Tank Young Invincibles的数据显示美国25至34岁年轻人的月入中位数在1989至2013年间下降了21%,资产净值从1995年的18200美元下降到比2013年的10400美元。
若从收入水平计算,香港年轻人的收入其实是有所增长的。据统计处于本年2月公布的人口普查青年数据指,香港年轻人在2016时的收入中位数只得$10,750,虽然比2011年时增逾34%,但以约1万元月薪维持生活,就算够使够用甚至能有余钱作储蓄,但实在难以追上楼价升幅及更多生活需要(同期楼价升幅为52%)。
上一代要做几多、赚几多才能置业、成家立室或规划人生,总算“有数得计”,可惜的是,这条20、30年前适用的算式,已不适合今天的年轻人使用。
2. 啃老族增加
从2009年起,和父母同住已成为18至34岁的美国年轻人的常态,主要因为他们就业率不足,缺乏经济能力独自居住。
情况来到香港则稍为不同,本地年轻人都习惯和家人同住,但改要面对的是结婚后都要和家人同住,难以有自己的安乐窝的困境。考虑到现今的物价环境,和家人同住不是坏事,但在如此状况下,千禧一代自然较难培养独立生活及处事的能力。
3. 学历重要学债也沉重
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前未所见,学费之高昂亦前所未见。美国在1995年只有46%毕业生背负学债,但到了2015年,这个数字上升到71%。
至于香港,虽然受资助学位的学费没有上升,但自资学位的学费却逐年加价,背负学债的人数也不鲜见,结果就是,美国和本地的年轻人,想达成传统的“成人”里程碑如买楼和结婚生子时,困难度倍增,愈感吃力。
4. 工时更长
科技拉近了不单是人与人的距离,还有人与工作的距离。千禧的打工仔就算身体能五点离开办公室,但回到家后一样要处理工作问题,外国知名人力资源公司Randstad曾于2014年发表报告指出,多达4成年轻人会为于非办公室时间回复工作电邮而感到压力,偏偏千禧一代正是最经常要下班后还继续工作的世代。
5. 自我形象模糊
人们经常会把自己跟朋辈比较,而得出来的典型结讲都会是其他人都很开心,只有自己挣耗著过活。而社交媒体——并不存在于父母一辈的世界——将这种现象放大了好几倍,尤其是看到别人的假期和孩子照片时,人们都会嫉妒,自信心因而低落。
6. 感情生活太丰富
科学家称之为“选择的矛盾”:某些情况下,人们的选择愈多,反而愈难作出决定。网上约会正是最佳例子,轻轻一扫交友app,便有成千上万的可选择对象,你怎会只选一个?即使只选了一个,你又如何确保自己选了正确的一个?这便导致了人们容易做出对关系不健康的举动,当一段关系出现问题时,人们倾向寻找下一个对象,而不是挽救关系,因为前者比后者容易。
7. 育养费用增
养育孩子的成本在过去半世纪升了几倍,单说教育一项,美国人在1960年代学前教育和托管的费用只占整体成本的2%,但去到2010年代,数字已经升到18%。
香港方面,10前养大一个小朋友据说要花400万,到了今天,不考虑其他因素,只计算通涨,成本已经飙升到500万。两地千禧青年都面对的共同困境是,我们都赚得比父母一辈少,又背负沉重学债,养育孩子却比以前贵,让整体环境更难以忍受。
(资料来源:Business In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