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改革方可破茧 凝聚才能成蝶
三年以来,这届政府在回应民生“老、大、难”。公屋轮候大排长龙,觅地和兴建却需时间,远水难救近火,“简约公屋”却可以在中短期内解燃眉之急;十万个家庭屈居“㓥房”,可负担房屋供应尚未到位,当局因而设立“社区客厅”并且提出“简朴房”标准,尝试在恶劣环境中为居民保留些许尊严。行政长官李家超回顾过去一年施政说,政府的初衷就是要“帮市民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千头万绪,解决问题始于足下。哪怕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社会看见有“就医”,有改变,大概已觉庆幸。但三年时间相当于一届任期过半,若能连任,也已是接近三分之一。市民下一步自然会问,两年后的香港是怎样?2032年的愿景是什么?国家“十四五”还未完结,“十五五”已经规划得如火如荼。在“简约公屋”、“简朴房”之后,我们将如何生活变得更好,房子住得更宽敞?若市民无法在生活中感受到改革的具体作用,所谓的文化改变不就是官员的自我感觉良好吗?三年已经过去,绝不能再拖延。这不但是施政的路线图、改革的时间表,在本质上更是一份缔造公平、正义社会的承诺书。
务实应急之后 亟待公义蓝图
蝴蝶破的不管是茧,抑或是蛹,那都是一场自我革命,挣脱自缚之限。若说政府勇于改革、敢于破局,改的不也是制度惯性,破的不正是官僚主义吗?财政司作为政府的一部分,照道理不应该在这场自我革命中缺席。然而市民在过去一年却大惑不解,何以公共财政没有改革,而是只纠缠于两元乘车优惠,开征篮球博彩税。财政收入过度依赖地价的问题路人皆见,这个不是要破的茧吗?一方面鼓励生育,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津贴锱铢必较,施政的价值观体现了在哪里?何以缺乏以社会共善为依归的原则?核心商业区写字楼空置率高企,对策竟是消极地暂停商业用地供应,无异于等待果陀。如果财政司司长无法革新思维,意识破茧,那他是否应该承担最后责任,让有能者一试?
蝴蝶的复眼既看到挑战,也看见机遇。我们看到香港竞争力排名重返三甲,也看见经济发展不均,成果未能人人受惠;看到GDP所谓稳健增长,也看见消费收缩,两𩠌饭店门外大排长龙。街坊民生小店到老字号食肆一间接一间黯然结业,零售业生意低迷,失业人数悄悄地在攀升,“打工仔”又怎能感受到经济增长?香港面对经济逆境,深层次或下其实是结构矛盾。没有比的士行业更好说明的例子——的士司机收入每下愈况,与其说是网约车“抢生意”,倒不如问的士牌照制度怎样创造了一个既封闭而又扭曲的市场,持续剥削作为劳动者的司机。我们支持开放市场、引入竞争,同时强调要打破目前不公义的结构,让司机实现“多劳多得”。无论是零售业、饮食业或是各行各业,若然继续受制于高租金压力,香港不可能有真正良好的营商环境,遑论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若然市民的工作收入“揾朝唔得晚”,无法安居乐业,经济发展的宏观数字又有什么意义,政府又如何凝聚社会人心?
告别寻租经济 北都引领突破
炖奶佬、海皇粥店、大班面包西饼、富东阁、鸿运冰厅、海运戏院、嘉禾院线、国民警卫……过去一年,结业的商户不胜枚举,恐怕连市民都记不下去。背后无一不为交租而苦苦挣扎,寻租活动衍生的高昂地价扼杀了百业的生存空间。四大支柱也好,六大优势产业也罢,往届政府始终未能扭转本港经济的单一结构。所以北部都会区在本质上,应该是对香港数十年来发展模式的改造。
过去香港发展规划极度不均衡,新界大量土地被囤积投机而非善用。如今政府以北部都会区作为经济发展的未来引擎,特首寄望其为香港打开新天地。但近年市场低迷、融资成本高昂,发展商都自身难保,若然北部都会区的建设仍然依赖市场主导,岂不是将这个城市的未来取决于企业的现金流?但如此同时,连皇后山邨的食水都管理得如此混乱,政府部门的官僚甚或低效尽显人前,我们如何能信任官员有能力统筹和建设庞大的北部都会区?这个“茧”若不能破除,市民自然担心北部都会区会否沦为又一个延误与超支的案例。
收地主导发展 产业成新引擎
在北部都会区的“破茧”,就必须主动运用《收回土地条例》,以合理的价格大规模收回发展所需土地。地产商向新界居民收地每平方呎不过数百元,为何政府向发展商收地就要赔上千多元?厘定合理的价格既是为公共财政止血,更是彰显社会公义。政府借此掌握发展的主导权与时间表,确保规划能以公共利益为最大依归,才能彻底摆脱土地价格的制肘。北部都会区的KPI不是卖地、诞生“地王”,而是孕育多少新兴产业,创造多少优质就业职位,在多大程度上降低社会成本。香港的“破茧”就是打破产业结构单一化,在金融与地产之外开辟新路,不再走回那条依赖土地资本的老路。
在这片新天地“成蝶”的,是创新科技各和高端服务业,也应该是教育和医疗产业。正如特首指出,香港拥有五所世界百强大学,积极发展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但枢纽的意思不只是学术排名,更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和经济引擎。看看英国伦敦,美国波士顿或者纽约,吸引年轻人从世界各地而至。由学费、租屋、交通、饮食到日常消费,“留学经济”的效益不容小觑。如果他们毕业后落地生根,投身于我们的创科、医疗、金融等高增值产业,更会是推动香港发展的无价投资。
医疗同样是极具潜力的高增值产业,可以创造优质就业机会。但我们的“改革”只是这样增加收费,那边收紧门槛,香港潜力巨大的医疗优势又如何破茧而出?我们的“茧”说到底是医学院不够,是医科生学额不足。只要我们大幅为医疗体系扩容,既可以为公营体系注入新血,纾缓前线压力,缩短市民轮候时间,另一方面人才储备充裕,高端私营医疗市场的发展也可以受惠。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分享成果,本来就不是矛盾两立,前提是打破旧有经济结构,敢于投资未来。
社会公平正义 蜕变缔幸福感
放眼世界,面对未来,很多人都难言乐观。特朗普政府推倒全球化,发起关税战,全面围堵中国的发展。过去中美合作、全球化高歌猛进而顺遂的香港,一不小心足以阴沟里翻船。如果社会因为分配不公而撕裂,因治理不善而民怨丛生,因前景不明而人心涣散,还谈何能力抵御外部狂风暴雨?应对外部挑战的最好方法,本来就是解决内部矛盾,重建一个更公平、更正义的社会契约,以改革凝聚民心。香港要成为的蝴蝶,不是只在GDP数字上追求增长,无视经济不公和社会疏离,而是要令人人都可以分享发展成果,享有均等的机会,在这个城市活得有尊严、有保障。
在幼虫成长的阶段,蛹曾经提供了安稳的保护,抵御外界风雨。然而当幼虫成长到下一个阶段,坚实外壳反而成为了蜕变的最大障碍。香港过去赖以成功的种种模式——无论是积极不干预下的自由市场迷思,抑或是以土地收益为核心的公共财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许曾经促进经济增长,但如今都已成为限制我们想像力、固化社会不公的坚壁。行政长官果断处理《基本法》23条立法,终结了二十多年的拖延,说明了行动比起空讲有用。同样困扰香港多年的网约车规管、土地供应模式等问题,应该以同样的魄力破局,那才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所强调的“人民的获得感”。香港破蛹,要的不是翅膀上绣花,而是市民在安居乐业、社会公义中分享到蜕变的幸福感。由特首引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直面未能与时并进的经济结构与官僚文化,香港才能挣脱昨日之茧,承受蜕变的阵痛,缔造一个更公平、更能让年轻一代看到希望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