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蓝黄师生同煎熬看精神科 一成新求医个案涉示威争端

撰文: 陈倩婷
出版:更新:

本港的反修例示威活动持续,一幕幕的冲突、流血场面均牵动众人情绪,有精神科医生透露,每周平均收到一宗新求助个案、涉及示威致情绪受困,当中包括校园内的师生,以及家庭中的父子。有老师曾因与学生的意见不同被质问,继而遭受言语上的欺凌感困扰;亦有中学生与父母立场不同,偷偷到前线抗争被揭发后,双方起争执、感情决裂。有精神科专科医生透露,不乏与示威争议有关的情绪困扰病人求诊,而且近一个月的求助个案较多,或与情绪问题延后发作有关。

示威持续四个多月,众多冲突埸面出现令人难以忘怀。(资料图片/余俊亮摄)

由逃犯条例修订引发的示威活动持续4个多月,对港人生活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曾于7月形容,社会弥漫“精神健康疫症”,但未找到有效药物治病。

香港精神科医学院副院长、精神科专科医生林美玲接受《香港01》访问时称,各阶层及年龄层均有受示威影响的病人个案,她每周接获平均约10宗新症当中,就有1宗求助者与示威有关。她又指近一个月有较多相关个案,估计是与示威持续、情绪一直累积有关,因为情绪问题未必即时发生,有些困扰情况会延后才出现。

延伸阅读:

【逃犯条例】警员社交被孤立不敢返教会 警署附近居民受声浪困扰【逃犯条例】公院精神科新症平均排7个月 新界东医院最长等逾2年

林美玲建议有政见分歧时,尝试与身边人退一步,而非执着取认同。(资料图片/李孙彤摄)

老师被学生迫问意见感焦虑 Band 1学生因家人考虑移民而自残

部分求助个案涉及校园内的政见不同。林美玲分享指,有“偏蓝”(建制)的老师过往主要教协助边缘青年重回正途,但今次修例风波期间,曾在校内被学生以挑衅方式。学生问该老师对警方处理示威活动手法的意见,老师回答后,由于与学生的立场不一,被学生围攻并质问,演变至近乎欺凌的状况,该老师对此感到不舒服,有焦虑、抑郁的病征。

家庭亦是另一争执场合,林美玲透露有学生一直偷偷上前线抗争,将示威装备收在“柜桶底”,政见不同的家人其后翻出整套装备,双方激烈争执致感情破裂。林指出,该个案原本患抑郁症,社交圈子较窄,自8月起参与示威后觉得有使命感及被人认同,其后愈走愈前;但被家人揭发后,该病人伤心之余,亦自觉使命感再也无法实现。

有个案是品学兼优Band 1 中学生,一直有瞒着家人参与示威,站得不算前,但家人近日因为社会现况混乱,正考虑举家移民,该学生觉得不被人理解,亦不想离开朋友前往新地方,情绪受困之下曾数度“鎅手”自残,终被同学及社工发现转介求医。

林美玲称,会向学生表明欣赏他们对社会的热诚,同时会建议学生现阶段继续在学业上装备自己,相信他日能对社会作出贡献;她又提到,人的意见其实会随时间与经历的累积而改变,若与身边人意见不同时,应试试退一步,而非执意希望他人认同。

+4
林智良建议若情绪受困的示威者,应站后一点或以其他形式参与,以免令精神健康恶化。(资料图片/陈倩婷摄)

受示威事件影响 情绪病患者或提早复发

精神科专科医生林智良直言,示威事件对社会各阶层人士均有影响,差别只在于直接或间接影响。有部分原本患情绪病的人,受示威困扰提早复发,而原本无病的人则会因社会情况的转变,例如公共交通停驶、或不知街上是否安全而忧心,有长者因铁路停驶而不能跨区探望子女,亦不懂如何到他位于旺角的诊所覆诊;有年青人则因政见不同与朋友闹翻,大部分患者均有焦虑及抑郁。

林智良透露,曾有情绪受困的前线示威者接受治疗后“转型”,如示威时站后方,或者主力在网上宣传示威,以免令自身精神健康恶化,他亦建议市民若对示威消息感压力,不宜再24小时紧贴相关新闻。

另外,香港精神科医学院早前推出“Care4ALL 香港精神- 同舟共行计划”志愿诊症服务,为受修例事件困扰的市民提供精神健康评估与治疗,林美玲透露,由8月6日至10月25日共收到36宗求助个案。Care4ALL查询热线: 6020 2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