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处调派后指引增至32种情况 引导市民救护车抵前稳定伤病者
为进一步加强紧急救护服务,消防处推调派后新指引,由原本6种常见伤病情况,增加至32种,包括创伤、哽塞、昏迷/晕倒、分娩、心跳或呼吸骤停等伤病情况,协助召唤者在救护人员到达前,为伤病者提供适当的急救指引。
消防处助理处长(总部)杨恩健表示,新指引就即日起试行,10月4日起正式推行,现有服务承诺仍维持在12分钟的目标召达时间内处理。他强调,新指引简单、容易做到,助市民稳定伤病者情况及提高其存活机会。
消防处自2011年起,为6种常见伤病情况:流血烧伤、手脚骨折或脱臼、抽搐、中暑和低温症,向紧急救护服务召唤者提供调派后指引,让伤病者在救护人员到场前及早得到旁人的适当护理。
为进一步加强紧急救护服务,消防处于今年引进新电脑系统,协助提供调派救护车后指引,并增加至32种指引类别,包括创伤、哽塞、昏迷/晕倒、分娩、心跳或呼吸骤停等伤病情况,让市民/召唤者使用紧急救护服务时,控制中心人员可提供全面适切的指引,以助稳定伤病者的伤势或病情,减少延误就医及存活率。
杨恩健表示,据消防处统计在2011至2018年,共发出4万多个指引,而处方过去电话访问18600个曾使用该指引的市民,99%人表示容易做到。
被问及市民无紧急救护经验,如何肯定可依循指引。杨恩健称,指引由国际紧急调派研究院研发应用超过30年,在40个国家,约3000个紧急部队调派中心,已采用类似的电脑系统和发问指引。他强调指引简单,市民容易做到。
若遇上有人哽塞 愈早处理生存机会愈高
现场又为记者提供示范,例如消防人员会先简单询问伤者发生甚么情况,若召唤者能指出是哽塞,系统会即时显示数个问题,引导他去施以救援,包括伤者是否清醒、姿势是以站立、坐下或倒地;其后逐步教他如何以抱腹的方法助伤者吐出哽塞物,最后伤者回复清醒,再由赶到救护人员处理。
医务总监(调派后指引)蔡宇晖表示,伤病者被急救时间尤其重要,如遇上有人哽塞,一般只有3至4分钟能维持清醒,如愈早有召唤者能够依循人员指示去处理,伤病者生存机会愈高。
杨恩健明言,参考该组织的建议,评估现时控制中心的每月救助数字、高峰时期的救助数字,加上过去数年平均救助数字,处方增加18人能足够应付新指引。
他称,现有服务承诺仍维持不变,紧急救护服务召唤在12分钟的目标召达时间内得到处理,每宗服务由2名人员负责,其中1人仍负责调派救护车,另1人则保持通话询问现场伤病者的情况,并按指引向召唤者提供协助,作初步处理。
不过,有传媒问及如市民依循新指引,伤病者情况恶化或不幸离逝时,责任谁属。杨恩健没正面回应,只称新指引遵从国际紧急调派研究院,不会使伤者情况恶化,由系统辅助提问引导市民作初步处救治,相信不会有太大偏差;亦得知该组织暂未收到,因错误指引而出现的民事诉讼和责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