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儿案】教师街坊均可出力预防 专家教路由幼儿小动作入手

撰文: 胡家欣 杜洁心 邝晓斌
出版:更新:

屯门早前发生的疑虐儿案,年幼小兄妹一死一伤,年仅5岁女童“临临”不幸离世。学校及政府在应对怀疑虐儿案件时,固然是责无旁贷,在日常的情况中,作为邻居、家长成员,甚至补习社教师,若留意儿童的小动作,随时能救出正无辜受虐的儿童。

5岁女童陈瑞临,疑遭虐待致死,事件引起全城关注。(资料图片)

年仅5岁的“临临”怀疑被生父及继母虐待至死,然而每年在香港发生的虐儿个案亦有逾千宗,防止虐待儿童会单单去年已共接获1,121宗求助;在一般的情况下,如何能守护受虐儿童?受虐儿童或会失禁、胃口变差注册临床心理学家朱嘉丽指,幼儿遭遇伤害,未必懂得宣之于口,然而他们身体及心理状况均会反映情况,除了身上的伤痕外,他们或会因事件而导致胃口变差;4、5岁小童,早应学懂自行上厕所,或若突然出现尿床情况,甚至大便失禁,家长、照顾者等应注意,儿童或在其他地方遭到伤害。

然而,施虐者有时或会是儿童挚亲,若无人察觉悲剧或会发生,因此邻舍、补习老师、学校老师亦需肩负重任,应多留意儿童身上细微变化,如出现黑眼圈,代表长期休息不足;乐天活泼的小朋友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甚至独自不愿与人接触,亦值得留意;更甚的是放学时间流露出不愿回家的举动或眼神,老师亦可留意。

朱嘉丽指,儿童或以画作表达自己心声。(资料图片)

朱嘉丽又指,除身体上反映的状况,不同年纪的儿童或会选择以绘画或写文章表达自己心意。对幼儿而言,他们或会绘出不同深色为主的阴影,甚至画出自己的经历,这些的举动均是值得注意,教师不妨直接向儿童发问:“你系咪唔开心呀,可唔可以讲我知?”幼儿或会因为一句关心及慰问而哭,但同时亦会将自己的冤屈一一道出;甚至可以“公仔屋”或玩偶,让幼儿玩,期间或会将自己的经历投射演绎。

若施虐者为家长或照顾者,或会采取不同方法遮掩学生伤痕。(资料图片)

学生眼角有伤揭遭家长罚“跪玻璃”明爱小学学生辅导服务高级督导主任冯庆球又指,若施虐者为家长或照顾者,或会采取不同方法遮掩子女伤痕;曾发现有无病痛学生长期带口罩上学,原来是为了掩面上伤痕。

另外,若学生在夏天亦穿着长袖衫裤、甚至轻微接触亦感疼痛,或与他们肢体受伤有关,教师亦留意。他又指,有家长为免他人发现子女受伤,或会无故为子女请假,教师可留意请假后回校学生,身上会否有伤痕。由于虐待儿童亦包括疏忽照顾,教师可留意学生是否有营养不良情况。

他指,过去有曾发现学生眼角有伤痕,老师关心学生并追问情况,发现学生遭家长罚“跪玻璃”,最后报警处理。

邻里若担心不妨直接向学校反映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家庭健康促进中心督导主任伍伟湛则应为,邻舍关系亦可发挥作用,若邻居发现儿童身上伤势非一般,不妨向家长查问或了解状况,或有提醒家长切勿虐儿作用;但若对于向家长提问有忧虑,或可直接向儿童就读学校反映意见,由学校教师、校长或注校社工提供协助;有需要时甚至应报警处理。

5岁女童“临临”怀疑被严重虐打致死,其26岁生父(右)及27岁继母(左)涉谋杀被捕。(资料图片)
小学校长赖子文指不能以“冷冰冰的政策”处理虐儿问题,校方同时备有一份保密名单。(资料图片)

小学校长:宜多了解 宁愿问错被家长闹长洲国民学校校长赖子文认为,教职员可循“眼、耳、口”三方面,辨析学生是否出现被虐;“眼”方面,教师可观察学生是否有明显伤痕,以及观察学生的学习模式、生活模式是否出现重大改变,例如突然变得沉默、拒绝进食。

在“耳”方面,教师可透过聆听学生的情况,身边同学的描述,以及街坊邻里的描述,从而判断学生是否被虐;至于“口”,可透过多与学生沟通、询问的形式识别;若发现学生没有上学,校方则会不厌其烦地致电予家长,详细了解缺席的原因;若发现学生身体出现伤痕,如情况轻微,亦会联络家长了解原因和劝吁。赖子文认为,这个不厌其烦的沟通过程中,能了解更多讯息,能进一步保障学生:“宁愿问错被家长闹,到最后大家都系为小朋友着想。”学校设保密名单处理

赖子文强调,不能以“冷冰冰的政策”处理虐儿问题,校方同时备有一份保密名单,载有有需要跟进、有问题学生的资料,让校方能密切跟进这些个案。

幼师会趁儿童洗手时留意有否伤痕幼稚园校长谢麦巧玲亦指,由于小朋友身体伤痕有衣服掩盖,故教师会选择在小朋友去洗手间洗手,折起衣袖时,留意对方情况;或当接触小朋友时,身体有瑟缩反应,就会将有关情况向校长汇报。校长会与家长约见了解,必要时会转介社署或地区中心社工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