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档.三】报纸档由谁设计? 不为人知的百年报档三段趣史

撰文: 吕嘉丽
出版:更新:

香港现有420档持牌小贩报摊,仅占全盛时期的六分之一。报纸档在香港超过一世纪,它最初出现,原跟“反清”有关,其后不同阶段的发展均一一反映香港的政治、社会及经济环境。报纸档的历史,怎样透视香港不同年代的面貌?

香港最早期报档顶呈八角形设计。图中为1920年代在卜公码头的报档。

报档出现跟反清有关?

香港大学社会学博士庄玉惜的《街边有档报纸档》一书为香港百年报档史,填补了不少空白。
1903年,《孖剌西报》(Daily Press)编辑主任克宁汉(Alfred Cunningham)与革命者谢缵泰创立《南清早报》,即后来的《南华早报》。谢缵泰曾是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的第三号人物,故早年的《南清早报》,肩负“反清”重任,鼓吹革命。
庄玉惜从文献研究分析,发现为向洋人宣扬讯息,首个流动报纸档于1904年在山顶缆车上车点——中环花园道开档。当年政府为加财政收入,便接受该报以租借形式在公共地方设档。

保域原是报纸架的设计者。(庄玉惜提供)

曾是福利政策 孤寡老弱才能申请小贩牌

并不是人人都可当小贩。首任市政局主席杜德在1934年颁发《杜德备忘录》,开宗明义以固定小贩牌照作为《济贫法》(Poor Law)。最初获发小贩牌的香港人,都是严重赤贫、身体残障、或是孤寡老弱,要先由社会局转介,再经过市政局特别体恤才发予固定小贩牌照,故小贩牌照当年又称“恩恤牌”。牌照申请者必须是等待救济的贫苦大众,要将年龄、身体状况、家庭经济收入、子女年龄和人数等一一如实上报。虽以济贫为名,但庄玉惜认为当局其实是借发牌制度控制小贩。

麻疯病人与报档

庄玉惜更发现1956年一名痳疯病愈者一句“我想做报贩”,影响往后十多年政策。1950年代,痳疯病在香港颇为流行,社会对此病有不少谣言,误传病因为滥交所致,一般接触也会受感染,故不少患者即使痊愈,也不愿离开痳疯院。喜灵洲痳疯院除了诊症,亦积极为康复者谋出路。其中一位当值医生知道一位26岁痳疯痊愈者有意出院后做报贩,便转介个案予市政局议员。经过社会福利署及市政局商讨后,他被刻意安排“空降”在佐敦道码头经营报纸档,其“成功”经验,促使当局后来将固定报贩牌特别预留给痳疯或肺痨等传染病康复者,政策一直沿用至1970年代为止。

报纸档由警司设计?

早期一些报纸档,会将报章散布在地上,或放在纸皮箱上摆卖,占去不少路面空间,阻塞行人通道,需要警方介入。庄玉惜从文献发现,第一个官方设计的报纸档原来由一个深水埗区警司——保域(John Browett)设计。庄玉惜研究时,从茫茫人海找到当时身在南非的保域,解答报纸档设计问题。保域解释,当时小贩政策“未免小题大做”,拘捕、上庭、应讯、充公……花费大量警力,无助打击罪案,但又不能无视其他政府部门投诉,便决定设计一个报纸架:“我实在不想浪费时间及精力在同一个社会问题上,有更多事情等待我们处理,所以如报贩采纳报纸架构思,没有对道路酿成阻塞,大家可相安无事。”后来报纸架经过改良,促成一个四呎乘三呎的标准规格,政府要求报贩跟随标准,自行制作报纸架使用。

香港最早期报档顶呈八角形设计。图中为1910年代在卜公码头的报档。

时至今日,香港的报纸档多由报纸集团或烟商设计予报贩使用,当成广告。庄玉惜将报纸档分做七个形状,水平型、垂直型、L字型、衣柜型、小屋型、蛋糕盒型及座椅型,它们根据地势、周边环境而灵活变奏。

在外国或内地,报纸档多为凉亭状,空间充裕。香港的报纸档设计,却因为“土地问题”而须向高空发展,方便朝行晚拆。报贩花尽脑汁在有限的空间展示最多的商品,报档范围因应执法者行动而扩大缩小。报纸档的设计和历史都反映着这个城市独特的地理、人文及社会特性,称报纸档为街头文物,实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