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机会举办精神健康研讨会 促进媒体平衡报道和消除歧视
精神健康议题近年越来越受关注,尤其是当涉及有精神健康需要或精神复元人士的不幸事件发生,媒体往往铺天盖地报道,当中一些过份渲染、夸张,甚至失实的报道,直接影响公众对精神病患及相关人士的观感。正因为媒体对公众的认知和态度起著关键作用,如何促进媒体对精神健康议题作出平衡报道,以正确及正面的手法报道与精神健康有关的题材,避免出现标签化和污名化,变得十分重要。
文:平等机会委员会主席朱敏健
平机会关注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面对的标签和歧视
平机会一直关注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在社会上面对的标签和歧视,并透过不同层面的工作,推动公众消除对精神健康需要的偏见和定型观念。平机会昨天(9月28日)便举行了“媒体报道与精神健康”研讨会,汇聚了约100位前线新闻工作者、编辑、学者、医疗专业人员、精神复元人士和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人士提供支援服务的服务提供者,一起讨论如何促进媒体平衡报道精神健康议题,以避免加深公众对精神病患的歧视。
以不同角度探讨媒体报道和精神健康的关系
我们很高兴邀得精神健康咨询委员会和香港新闻行政人员协会成为研讨会的支持机构,一起筹办这个研讨会。多位来自精神健康界别和传媒界的学者,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学系教授林翠华教授、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系主任李文教授,以及平机会行政总监(营运)朱崇文博士在研讨会发表演说。
朱博士除了探讨媒体报道和精神健康的关系,并详细讲解《残疾歧视条例》为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提供的保障。此外,他提出一些报道精神健康议题的良好守则,包括确定精神健康与新闻故事的相关性、避免潜移默化的负面标签和偏见,以及为精神健康相关新闻故事选择适当的影像材料。朱博士强调,虽然《残疾歧视条例》保障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免受歧视、骚扰或中伤,但要让他们平等参与社会,必须改变公众对精神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偏见,而传媒在此可发挥其教育者的角色,建议业界考虑推出包含良好常规的指引,供媒体工作者参考。
林翠华教授指出,世界各地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人受到根深蒂固的标签和歧视,而媒体是培养心理健康素养、消除偏见和污名化的关键。李文教授则指出,良好的媒体报道应该是负责任、准确和平衡,不实或哗众取宠的报道只会增加公众对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的歧视。就如何平衡报道有关精神健康的新闻,他提出了五个原则,包括力求准确、减少伤害、保护私隐、慎用语言和提供支援机构的联络。
为媒体提供良好常规的守则指引
除了以上三位嘉宾外,香港报业评议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暨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兼任高级讲师陈旭权博士亦参与了研讨会的讨论环节,一起就如何促进媒体平衡报道,以避免增加公众对有精神健康需要和复元人士的偏见和定型观念进行了讨论。另外,精神健康咨询委员会委员陈丽丽女士及精神复元人士兼社会工作者梁珮琪小姐亦以照顾者以及精神复元人士的角度分享个人经历,带出媒体报道对精神病患及复元人士的影响。
在研讨会上,众讲者及媒体代表均表示支持制定一套有关报道精神健康议题的指引,认为透过跨界别合作制定指引,可协助媒体工作者作出更精准及平衡的报道。
善用传媒影响力传播正面信息
传媒是市民获取资讯的主要媒介,对大众的取向以及社会的价值观有着极大影响。我们常说传媒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可以给大众带来新的资讯、传播知识,并且引导舆论、影响大众的价值取向;但同时媒体又可对市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甚至心理状态等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如果可以善用传媒的影响力传播正面的信息,借此建立大众对精神健康的正确观念和正向思维,长远而言,相信可以改变社会对精神健康的态度和歧视,消除负面的标签和偏见。
秉承是次研讨会得到的成果,平机会将继续与相关持份者合作,连结他们的力量和加强各界别的联系和沟通,消除对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的标签,让他们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