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19世纪周街都系车伕 估吓人力车最早源自边度?
香港最后一个持牌的人力车伕洪伯几年前开始生意冷清,游客很少光顾,政府亦从没为他宣传这本地特色。洪伯觉得,香港人似乎渐遗忘这旧时的交通工具,甚至以为它已在这城市消失。其实,人力车今天仍能在香港的马路行走,并须遵守道路交通规例及每年续牌。这上两世纪遗留的产物是怎样经年累月跨越时代,仍存于香港?有收藏专家提议政府多推广人力车,聘请车伕在旅游区兜客试坐,成为香港的旅游项目。
摄影:吴炜豪
香港最后一个人力车伕的故事:
上集:最后的人力车伕 走过回归、沙士、占中 每日等运到做乜唔退休?
下集:手制人力车一部卖两万 香港最后车伕北上造车 嫌内地手工差
运输署上月提出多项道路交通收费加价,其中人力车牌费连续第二年加价,计划今年由55元加至61元,而汽车登记税则由91元加至100元。老车伕洪伯有十多辆红车身、绿帐篷的人力车,其中三辆有牌照,可于本港道路上行走,全都泊在中环七号码头一角。
听洪伯说,从他60年代末入行至今,一般人力车的收费为100至200元不等。原来人力车两个世纪前,收费只是当年的几仙,并随着香港交通发展,令最初多是富人才负担得起乘坐,至普通市民常坐,到1960至80年代后,成为游客的观光体验。
源自日本 19世纪人力车伕曾大罢工
人力车自1880年代由日本“东洋车”引入香港,与当时已盛行多年的轿子分庭抗礼,成为香港人主要的交通工具。轿子和人力车都是由当年的港英政府立法带动,在退休工程师马冠尧所著的《车水马龙:香港战前陆上交通》一书提到,港英政府在引入人力车后,曾导致路面人力车辆大挤塞,但政府在修例、发牌等规管,未能掌握行情,故曾屡遭车伕反对,甚至引起人力车伕大罢工,这是19世纪的事。当年一些富商如何东、邓志昂、利希慎也拥有自己的人力車。
后来有投资者看中商机,认为开发一条由中环连接山顶的缆车有利可图,于是建造成1888年启用的山顶缆车,是香港第一种以机器运作的公共交通工具,服务山顶的富人;而山下的普罗百姓仍靠人力车为交通工具。直到电车1904年在港岛开通,渐渐淘汰人力车。
【影片】香港仲有人力车?最后车伕闹市拉车 途人诧异张望
电车取代人力车后 港府停止发牌
由于1960年代巴士和电车普及,已取代人力车成为香港人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港英政府于1968年停止向人力车发牌,香港当时只剩数百个車伕,乘客多是“贪得意”的外国游客。据洪伯所说,当年车伕会在码头等从尖沙咀乘渡轮过海的旅客,来到中环码头,坐人力车往闹市其他观光地点。“你要有笑容、礼貌啲,或样貌长得好看,佢哋(游客)先肯上你车。”洪伯说这或令其他排头位的车伕不满,后来有人在码头主持秩序,车伕就像的士排队按先后次序上客。
洪伯说,1960年代至今的拉车路线都不固定,客人上车说去哪里,车伕便载他们到达目的地,但全都在港岛中上环一带,西环、湾仔和铜锣湾也有,目的地多数是闹市的电车路、港澳码头和酒店。
全港唯一人力车伕 承受穿梭马路的精神压力
直至2004年底,香港还有4个人力车牌,其后五年数目相若;2010年后本地人力车牌照维持2至3个,而洪伯是最后一个车伕,今天仍接生意。他自言今天拉着车在路上行走“精神压力好大”,皆因中环车辆川流不息,有些车更在大马路上疾驶,他的人力车却只靠他一步步拉动。“拉车梗系要小心啲啦,唔系随便人可以上手拉到﹗”
人力车须遵守道路交通(交通管制)规例第374G章,包括不得在黑夜时间或能见度低的情况下,在道路上拉动或掌管人力车,除非他在车头展示一盏白灯及在车尾展示一盏红灯。车伕仍须遵从交通图形标志所显示的规定,如“禁止人力车及徒步控制的车辆进入”,及禁止驶入电车和轻铁路轨。
收藏专家倡政府推广人力车为旅游项目
今天人力车比从前更难走在马路,洪伯说曾与其他车辆互相左闪右避。香港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张顺光认为,人力车在香港交通史有重要意义,即使如今在马路行走或构成危险,政府亦可用另一种方式保留。“留返几部人力车放喺博物馆,让新一代人见到,认识当年交通概况都好。”
他盼政府协助推广人力车,宣传本土特色,容许车伕在旅游区如尖沙咀、中环、香港仔海鲜舫附近、山顶及两大主题公园,放置人力车,供游客拍摄和试坐一圈。“那里不是马路,人力车不是交通工具,而是当作一种旅游体验。”
现时日本不少人力车伕会在景点拉客试坐,张顺光指香港的人力车也可成为一个吸引游客的项目,但收费不宜太贵,约100元一程较合理。“政府可以补贴啲车伕,等佢哋毋须收太贵,吸引游客乘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