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与香港.下】支援运动遍地开花 听电话第一句讲:打倒李鹏
重新走访跑马地马场、新华社、遮打广场这些地方,感受八九六四前后香港人在那里流过的汗泪后,这些空间好像延伸了另一重意义。六四关乎中国,但也是本土——这是陈景辉的信念。自2014年起,陈景辉开始举办八九导赏团。他认为,香港人在1989年的“支援爱国民主行动”远远不只是“支援”,“喺支援嘅过程里面,香港系变咗。”在香港,大家为六四自发举行集会、游行,走出的每一步,都令香港的民主土壤更坚实丰富。
1989年,陈景辉当时只有7岁。他犹记得当时只是小二,有一天返学“唱歌唔上堂”,老师著他们到操场唱歌。唱甚么歌?他只记得是一些民运歌;但是老师们激昂唱歌的表情,却在陈景辉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个“好唔一样的情景”亦令他对于89年的香港留下疑问:“呢个咁得意嘅香港系咩嚟嘅呢?”
自发书写 记录街头巷尾的支援运动
陈景辉一直希望重新组织89年香港人的面貌和故事。在参与保卫天星皇后运动之后,陈景辉开始到图书馆翻阅旧报,由08、09年开始撰写不同文章,书写89年的香港故事;“写到觉得都唔够”,后来于2014年开始办导赏团。
【六四与香港.上】马场上的觉醒? 陈景辉带团重访本土六四现场
而今年的导赏团不同之处是推出了新书,希望将89年的故事“变成一个可以传递落去嘅嘢”。 陈景辉为书中作结时,想到以《从支援中创造》为题去形容香港这场“支援爱国民主运动”;他认为“支援”不足以形容香港忘我的投入,而是创造。“系咪净系支援呢?有冇人帮下手系帮到咁嘅呢?”
全民投入运动 港人患上新闻焦虑
89年的港人的支援运动可说是“街头巷尾”,烧到港九新界,遍地开花。除了520的8号风球游行和521的百万人游行之外,还有不少片段反映当时社会对支运的投入。例如曾有社运前辈向陈景辉分享,当年住屯门,因交通不便而在屯门游行集会。在翻阅旧报的过程,他亦看到,在沙田曾有几千人游行;在89年5月中,更有的士司机可以免费接载学生去新华社示威。港人第一首关于八九民运的歌曲《为自由》更一度登上龙虎榜。那种全民投入的程度可想而知。
陈景辉亦说,那时候的香港人昼夜担心北京的形势和记挂广场上的学生,因而患上“新闻焦虑”,而没有心思追看连续剧。香港人曾经24小时守候在电视和收音机之间,只为获得最新的消息。报纸亦曾经成了抢手货,报贩在早上8时将报纸售罄之后,会到便利店购买报纸在转售。做生意的报贩更会主动向路人报告北京的消息。
时任中国国家总理李鹏亦顺理成章站在港人的对立面。就如2014年的特首梁振英一样,当时的香港人对李鹏的憎恨已渗入在日常生活之中。陈景辉整理旧报,读到当时的小朋友玩捉迷藏会以“输咗𠮶个做李鹏”为乐;“打倒李鹏”更加成了对话的开场白,甚至接电话第一句不用说“你好”,劈头就说“打倒李鹏”。
在新华社对面的“民主台”亦曾经发生过一件趣闻。一群市民在5月24日早上发现了“李鹏小猪”,被锁链绑在一个盒上、身上被黑色液体写有“李鹏”。他们为小猪解开锁链,打算带去新华社外;怎料小猪不肯前行,最后被交往渔农署。
大家都记得那穿著睡衣拖鞋跟李鹏谈判的吾尔开希。但原来吾尔开希对于香港人来说,未必是一个人,更代表一种信念。陈景辉引述一篇报纸专栏文章,解释吾尔开希代表“吾(我)尔(你)开(打开)希(希望)”。香港人与北京的学生一同“吾尔开希”,可惜民运最终流血收场。不只是屠杀了学生的生命,更是粉碎了港人的愿望。
成为民主运动土壤 “不知不觉”继承下去
香港举办的六四烛光晚会已进入第28年。每年这天,从上空俯瞰,只有这个小岛仍有一片烛光海洋。但今年,至少5间大学不再举行与六四相关活动。然而,港人的八九记忆并没有因时间流逝而消失,反而是潜藏在香港社会之中。陈景辉指,八九令一代香港人觉醒,开始关心和批判社会;更成为香港民主运动的土壤,孕育出崇尚自由民主的氛围;高小、初中的他亦由此开始认识自由民主的价值。港人自此对游行示威习以为常,“反共”、“企喺学生、鸡蛋一方”等的情绪亦更普遍。
对于未经历过八九六四的香港人,陈景辉认为他们其实早已不知不觉,成为这段历史的后浪。例如2014年青年学生号召通过广场占领去争取民主,“点解咁多香港人会咁快可以回应得到、投入得到?而且个号召力系同其他嘢唔同呢? 其实呢个同我哋八九嘅记忆分唔开。”
近年本土派主张指六四是邻国的事,与香港无关。陈景辉形容这是通过主张本土去遗忘本土,忽视社会的创伤记忆;通过“自保切割”去抹煞对香港重要且深刻的片段,“因为佢见唔到举著蜡烛28年𠮶个人,其实系香港人。 ”而陈景辉认为六四纪念活动仍具意义,至少可将6月4日发生的事传递到今天;晚会是“集体记忆嘅再生嘅场所”,令大家记住中国的当权者曾经用枪和坦克屠杀自己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