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湾河安老设施8年未动工:落实政策 政府须当主角、区议员为辅
政府政策写得漂亮,但不能够落实,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政策」,一直为人诟病。民间和政党批评政策口惠而实不至,可谓没完没了。我们从社区设施和服务规划的角度,探讨政府部门和区议员在社区层面对政策落实的影响力,可启发我们在社区联系居民力量,寻找到更多的施压点,叫政府和为其护短的伙伴无可逃避。本文以西湾河的鲤景湾综合大楼作为阐明例子。
撰文:工党东区区议员(西湾河)——麦德正
政府声称重视安老,在多份《施政报告》及《施政纲领》表示,由劳工及福利局负责,物色土地兴建安老院舍,但资助安老宿位的轮候时间过长的问题却一直未解决,去年共有6104名长者在轮候宿位期间离世,死亡人数较前一年多3.8%。
而社区文康设施方面,多份《施政报告》及《施政纲领》亦表示由民政事务局负责,继续规划并提升图书馆的设施和服务。但来自多个区议会的诉求,要求增建图书馆的声音仍然不断。
东区人口冠港岛,也是全港长者人口比例最高的一区,预算到2024年,东区长者人口比例全港最高,达28.2%,每4个人最少有1个是65岁或以上。上述的安老院舍和图书馆政策,理应在东区落实,但包含这些设施的西湾河鲤景湾综合大楼工程,至今已拖延了8年之久,动工遥遥无期。
公共设施的兴建:政府是主角 区议会是配角
首先,我们从兴建公共设施的程序去了解。综合大楼是重要的社区设施,工程项目需要经区议会程序处理,一般是工程项目需获得区议会支持,然后由某些政府部门负责主理,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建筑物设计,再经咨询区议会后,政府便向立法会申请工程拨款,令工程得以动工。
早在2009年,鲤景湾综合大楼工程获东区区议会立项,根据规划署资料,综合大樓选址所在的鲤景道东区法院旁地域,可建公共设施,建筑物高度限制为6层。2012年建筑署表示,工程在技术上可行,康文署及社会福利署亦发出《鲤景湾综合大楼的发展规模和服务设施》文件,指出综合大樓将设有图书馆及100个宿位的安老院舍。
但此后,政府就没有交代何时动工,东区区议会从2009年至今,展开了持续8年的漫长催促。每次相关会议,区议员不耐烦地追问,政府都表示在适当的时候就会动工。地政署就把综合大楼的用地租给私营公司作临时停车场。
2012年,政府把综合大樓工程项目纳入“政府工务工程计划”内的“乙级”工程,即是负责工程的部门未向立法会财委会申请拨款,可见工程进度快慢,视乎政府主事部门申请拨款的积极性。
鲤景湾综合大楼从区议会立项至今已经8年,动工无期,反观同属东区的小西湾综合大楼从获得区议会支持至启用,仅历时5、6年。
为何政府如此漠视鲤景湾综合大楼?
政府无心 政策缺憾 冷藏综合大楼
政府不会开诚布公说综合大楼工程拖足8年的真正原因,但我们可以从以下迹象推断。
在要求尽快兴建鲤景湾综合大樓的压力下,建筑署2015年1月表示开始综合大樓的“初步设计”,同年8月,公布了不详尽的建筑物平面图和立体构想图各一,大楼设计的详细内容及动工时间表仍然欠奉。
2016年6月,政府部门在区议会会议上交代综合大楼“新进展”,社会福利署及建筑处表示,为了进一步利用地积比率,构思中的长者宿位由100个增加到150个,新设计将于2017年第一季公布。但无奈地,至执笔之时(五月中旬),新设计仍然未公布。
笔者曾在区议会会议上质问社会福利署,增加长者宿位当然是好事,但综合大樓却没有动工时间表,宿位的数字又有何意义? 署方于东区长者宿位政策的内容为何? 署方此举看似十分随意和儿戏,是否用以搪塞和拖延?
事实上,政府亦曾在《施政纲领》称增加资助日间护理服务名额,以支援在社区生活的长者。是以,社会福利署除了增加长者宿位,亦应当斟酌扩展日间护理中心服务,以此为规划综合大樓的目标之一。
不出所料,社会福利署当然是否认拖延手段,且没有正面回答笔者的质询。
图书馆方面,根据《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每二十万人应设一间分区图书馆,康文署没有向东区区议会表示《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是综合大樓动工无期的理由,但从其他的康文署文件可见:“......(康文署)在2015年收到中西区、东区、沙田区及油尖旺区4个区议会要求增建图书馆设施的建议。康文署经审慎检视这些建议后,认为各区现时提供的公共图书馆设施大致已符合《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所订标准......”可见署方认为现时各东区图书馆(柴湾、电气道、北角、鲗鱼涌、小西湾、耀东,再加上流动图书车)的服务量已“够数”。
据政府公布,康文署设置图书馆还会考虑社区的地理位置、交通配套和人口特征,现有图书馆的使用情况等;那么,政府有没有考虑西湾河至筲箕湾的社区情况?耀东图书馆在山腰专为公屋居民服务,对于区内大部份居民并不便利,而流动图书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取代图书馆的。另外,康文署官员是否有远见兴建一间廿一世纪的分区图书馆呢?政府会否囿于上世纪图书馆的设计思维,想不到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的功能,于是把工程拖延?
笔者曾邀请黄英琦(前市政局议员、前湾仔区议会主席)举行研讨会,与街坊谈西湾河图书馆的设施。她说现时很多人上网,读纸质图书的人数下降;加上政府图书馆太多消闲书,太少思考性书籍,令图书馆缺乏吸引力。所以要革新图书馆,改变藏书类型,加强上网和影音资料的服务;更要设置活动空间,并开放给社区,举行交流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活动。
黄英琦的说法得到印证:去年本港图书馆首10本借阅量最多的成人中文非小说类书籍中,第1名是“香港中学文凭试.中国语文”,其余9本则为旅游类书藉。可见政府若不与时并进,回应时代需要,现时的营运方针会令公立图书馆功能萎缩。
居民对于图书馆有什么期望?从可见于西湾河街坊JASON撰文可见一斑:“那么21世纪的图书馆想像可以是怎样?......在外国,新式图书馆有建设社区的重要功能,藏书可能比较少,但有更多空间鼓励人与人的交流。目的是通过这社区平台,知识可被创造和分享,更多的群组可以被联系,并更能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 荷兰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包括由图书馆员组织并带领读书组,透过定期阅读,分享,和参看有关的展览、讲座等,鼓励组员分享故事和经验。这些读书组可以包括不同年龄层的街坊,甚至失业人士等等。而讨论的题目可以是人生目的、教育意义等,阅读的材料则是在图书馆内可以找到的。”
政府没有真正改善安老和推广文化的决心,态度甚为被动,抱残守缺,在政策上踟蹰不前,思维僵化保守,自然不会认为综合大樓有什么逼切性,以致拖延8年而不动工。
永续「成功争取」是假象
综合大樓工程拖延八年,跨越三届区议会,而「成功争取」、“工程展开”的消息不断传出,居民一直在望梅止渴,又是为何?
东区区议会至今一直是建制派垄断,建制派的一个特色就是不断放出利好消息,目的在于展示其在任时的政绩之余,更为日后连任累积本钱,不会像笔者那样揭露制度和政策的阴暗面。
有建制派东区区议员2014年在街上悬挂横额,称图书馆及长者中心“成功立项”、“前期工程正式展开”,令居民以为热切期待的综合大樓兴建在即,殊不知这是语言伪术。不错,在区议会“成功立项”是真的,只不过是2009年的旧闻翻炒,而立项并不等如动工;至于“前期工程”,其实它不止是正式展开,而且早就完成了,那是2012年的事,是建筑署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勘察。
2015下半年,时近区议会选举,政府及建制派区议员对综合大樓的画饼充饥举动更推上高峰,笔者无意指政府配合建制派,但政府的动作在此时巧合地发生,发生了微妙的作用。康文署于7月举行了“鲤景湾综合大楼价值管理工作坊”,只邀少数特定人士参加,却没有公开咨询居民意见 。8月,建筑署公布了综合大樓不详不尽的平面图和立体构想图,没有动工时间表,一众建制派区议员居然举行切金猪仪式,庆祝「成立图书馆及长者中心监察组」成立。居民看来,仿佛综合大樓动工在即。
有建制派区议员明知政府没有工程时间表,却在社区不时放出疑似综合大樓快将动工的「好消息」,更曾声言替居民争取到图书车服务是进步,这不正正达到以下目的吗?一方面给政府在社区没有落实的政策护航;另一方面,令“成功争取”的假象不灭,创造自己的政绩。这种愚弄居民的手段得到相当的效果,区内有地产代理推销房子时,就向顾客说附近快将建成图书馆。
每当居民质询那些建制派区议员何以“成功争取”多时,而综合大樓仍未动工,他们就说是因为民主派在立法会“拉布”。事实上,政府未向立法会财委会申请工程拨款,根本无布可拉。
掌握讯息 自己社区自己建
戳破“成功争取”的假象,正视综合大樓动工无期的铁一般现实,团结居民集体争取,才是区议员应当履行的责任。
区议员在社区的角色的重要性,是把议会透明化,让居民掌握正确的讯息,协助居民参与设计社区设施,激发居民作为社区主人翁的主动性及主体性,而不是永续代办“成功争取”,不断矮化居民。居民从争取行动中不断充权,区议员从旁协助组织,踏出自己社区自己建的重要一步!
关乎安老和联系社区的图书馆设施,居民争取综合大楼的工程时间表理所当然,同时,再者,建筑署“初步设计”综合大樓并没有过问居民意见,《施政报告》标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共融」,政府却不听市民声音,完全是背道而驰。综合大樓是重要的社区设施,设计过程又岂可没有居民参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