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港38年庙街神父撑弱势帮到就帮 9月开社区饭堂雇释囚自力更生
有“庙街神父”、“监狱神父”之称的澳大利亚籍神父胡颂恒(John Wotherspoon)来港38年,多年来深入油麻地、佐敦与社区连系,一直关心无家者、吸毒者及更生人士的温饱与住宿,为区内穷人送暖,包括与餐厅合作免费派饭;疫情期间为“麦难民”租宾馆作临时宿舍,并经营二手店舖聘用无家者,再转为社区中心派抗疫物资。
疫后复常,但区内的基层社群仍然三餐不继,胡颂恒有份创办的非牟利团体“慈悲香港(Mercy HK)”计划将中心转型为社区饭堂,名为“慈悲香港餐室”,预计9月开业,免费派饭予有需要人士,并首要雇用释囚,帮助他们就业,逐步自力更生,重投社会。该团体目前正筹募200万元资金,暂时距离目标尚差20万元,希望各界能伸出援手。
“庙街神父”来港38年 撑弱势社群乜都帮
现年76岁的澳大利亚籍神父胡颂恒每天在庙街游走,头戴渔夫帽,身穿素色衬衣、长裤、拖鞋,挽着黑色神父图案的布袋,似乎已是他的标记。胡颂恒来自天主教无玷圣母献主会(Missionary Oblates of Mary Immaculate),1973年晋铎为神父,原本在澳大利亚教书,当年因教会在香港神父人手不足,他于1985年只身来港,被派到土瓜湾马头围邨堂区从事10年的传道工作,后来再派到大屿山堂区及广东省肇庆等地工作,教英文及帮助穷人。
2009年回港后,他选择留在庙街服务基层人士至今,并于2017年与一班教徒创立非牟利团体“慈悲香港(Mercy HK)”,提供服务包括资助无家者住宿及饭餐;中、西医义诊服务;服务候审者、囚友、吸毒者、性工作者、外佣及更生人士等,亦支援超过100位单亲妈妈,举办互相帮助支持小组,一起吃饭、看福音电影,街坊开始称他为“庙街神父”。
独居㓥房过穷人体验 流利广东话“聊”街坊零障碍
或许外界认为神父应住在神圣的教堂中。然而,胡颂恒为了能贴近基层人士生活,自行搬进庙街的㓥房里,月租3600元,一住便14年。在约100方呎的狭隘㓥房内,只有一张碌架床、一张折台及电脑台等简单家具,上格床摆放杂物及衣服,每天他只用一盆水洗澡、洗衫及冲厕,过着极简朴的生活,让他更易明白和洞悉基层需要面对的问题,他说:“我喺呢到住咗14年,目的系方便啲服务呢到有需要帮手嘅人,好似吸毒者、露宿者、出监狱和比较穷的人,我钟意喺比较穷啲嘅地方做嘢。”
采访当天,记者跟着胡颂恒深入社区,他刚由开设在庙街一幢大厦阁楼的“慈悲香港”中心会址落楼,一只脚甫踏在行人路,便有街坊上前跟他打招呼。刚来港初期,胡神父对中文一窍不通,于是报读了香港中文大学的中文课程学习广东话两年,虽然他常谦称自己说得乱七八糟,但记者见他与街坊以流利广东话对谈,毫无语言隔膜。
当天他走到榕树头公园,耐心向一些在等候派饭的贫苦长者嘘寒问暖,反复问道:“你哋啲钱咁少,系咪要排队攞饭盒?”、“你哋有冇攞到政府资助?”、“你哋住㓥房租金几多?”多位长者亦跟他诉说自身苦况。经过一轮“街头访问”,胡神父继续行程前往油麻地美沙酮诊所。他走到坐在诊所门外的一班吸毒者身边,逐一跟他们握手、祈祷,“耶稣降福”、“身体健康”,遇见熟悉的街坊教友,更会追问他们有否到中心小组,一起嘻嘻哈哈如老朋友。
我最唔开心系见到吸毒者死亡,以前喺附近榕树头公园洗手间,每个月、甚至有时每星期都有吸毒者死,𠵱家冇咁多,以前好多人死,好惨㗎!
痛心见吸毒者死亡 矢志落区劝导助返正途
胡颂恒解释,创办“慈悲香港”目的是帮助穷人,他早年在香港已察觉到油麻地及佐敦有许多露宿者和吸毒者,所以特别关心他们,希望帮助他们重返正途。例如疫情期间,因为晚上禁堂食,原本在区内三间麦当劳“借宿”的一班“麦难民”变成无家可归,他租用佐敦平安大楼的宾馆房间安置这班无家者;他又租了邻近中心的地舖经营二手环保店,聘用部分无家者,向他们提供工作机会以赚取生活费。
后来,因应疫情严峻,他们将二手店转型为社区中心,向有需要人士免费派发抗疫物资。此外,他指,疫情期间许多外佣因确诊,被雇主要求离开,导致流离失所。当时“慈悲香港”的中心会址,曾收容了11位因染疫遭赶离居所的外佣,他称:“疫情期间好多工人确诊,又唔可以喺雇主屋企住,只可喺公园、机场,要喺医院出面瞓,冇人要佢哋。”
不过,疫情过后,胡神父眼见区内一班基层街坊三餐不继,而“慈悲香港”单靠捐款收入,亦不足够长远维持中心项目的运作,于是计划将社区中心改为社区饭堂,取名“慈悲香港餐室(Mercy HK canteen)”,料最快9月开业,预计每月支出约50万元,暂时筹募资金约180万元,距离目标200万元还差20万元,他很希望社会各界人士能够伸出援手,给予支持。
𠵱家疫情远去,我哋计划一下去开自己嘅餐厅,可以帮我哋服务更多人,例如冇饭食嘅人,出狱后冇工作嘅人,我哋会请佢哋工作,呢区有好多人冇地方坐低休息,希望我哋中心可以服务呢啲人。
成立“慈悲香港餐室” 冀助释囚自力更生
胡颂恒解释,成立餐室为露宿者、更生人士提供工作机会,目前计划雇用5位释囚,助他们融入社会,逐步自力更生。同时,他希望为有需要人士提供免费饭餐,会每天派发逾200个饭盒,亦让庙街的性工作者来“食平啲”。餐室亦设多张桌椅,盼可成为社区空间,让街坊聚脚“唞吓”;他甚至留意到内地旅客来港后,较难找到吃饭的地方,故欢迎到访庙街的内地旅客及内地团来光顾。
餐室的另一特点是希望能以环保为理念,实行“走塑”,使用可循环再用饭盒和餐具,替代发泡胶饭盒和即弃餐具。食物种类方面,为迎合大部分人口味,而且方便制作,将以供应中式点心和水饺为主。
其实在开办餐室前,“慈悲香港”一直与两𩠌饭店“岱民庙街分店”合作,为长期有需要的人士派发一张饭卡,至今已派出200多张,持卡者可以到两𩠌饭店免费取饭,费用由“慈悲香港”支付。胡神父期望日后餐室的营利也能支持“慈悲香港”服务运作,继续为无家者、吸毒者、释囚及外佣提供人道支援。
“慈悲香港”的社工梁美玲亦解释,中心多年来一直致力为释囚人士提供支援,冀帮助他们自力更生,说:“(释囚)佢哋好需要工作,但系好多时佢哋未必可以喺出面揾得到工作,因为社会唔够接纳,有啲人会歧视,同埋佢哋喺监狱生活咗一段时间,出到嚟未必适应到社会生活。”
每周探监聆听在囚人需要 28年风雨不改
在胡神父的信仰中,讲求悔改、浪子回头;在现实当中,他亦以生命影响生命。吸毒者受尽家人、甚至社会的遗弃,胡神父却刚刚相反,经常探监,因此也有“监狱神父”之称。
自1995年起,胡颂恒在大屿山堂区服务期间,因为该区有石壁和蔴埔坪监狱、沙咀、塘福及芝麻湾惩教所,于是每逢星期五都会探监,劝导在囚人士,并抽时间回复在囚人士的信件,聆听他们的需要。
我特别关心坐监有吸毒问题嘅人,好多吸毒者佢哋出监狱或者出毒所好困难,因为冇人请佢哋、冇钱、好难揾地方住,或者有时屋企人唔要佢哋,佢哋好需要人帮手,冇人帮手佢哋好快就会再有毒品或者去做非法的事。
至2013年,胡神父在荔枝角收柙所探监时,发现狱中有30多名由非洲坦桑尼亚男子,全部是被毒贩利用运毒来香港的“毒骡”,他说:“我问佢哋,点解你哋唔同朋友讲唔好带毒品嚟香港?”他后来帮部分“毒骡”撰写家书,并上载至其个人网志,劝喻非洲当地人不要被毒贩利用,引起坦桑尼亚媒体关注。
走匀三大洲拯救“毒骡” 吁勿被毒贩利用
胡神父当年发起这场“家书运动”,拯救了不少被当成贩毒工具的“毒骡”,他走匀非洲、南美洲及亚洲多个毒品问题猖獗的国家和地区,探访在香港坐牢的“毒骡”的当地家人,同时呼吁其他人不要被毒贩利用。
“最危险系去南非约翰内斯堡同埋巴西圣保罗,我唔会夜晚出去危险地方,我时时望住后面,出去时又唔会带护照,我用影印本,带好少钱出去,会好小心。”胡神父忆述当年旅程中的点滴,其中一次在巴西圣保罗劝喻当地人期间,曾被人恐吓威胁性命,他说:“𠮶时佢哋虾我,话如果仲想要命、护照同行李,就要我离开,好彩冇事!”虽然面对困难与危险,胡神父仍觉得那些旅程相当值得。
多年以来,胡神父聆听过无数人的故事,最伤感是遇到生离死别,亦会为看见生命的改变而感动,但这刻最触动到神父的心灵,是一个被遗弃的小生命。
见证生命萌芽 四个月大被遗弃女婴触动神父心灵
他从社工梁美玲手中抱起一名只有四个月大的泰国裔女婴,露出温柔慈祥的笑脸,一边说着:“呢个BB好特别㗎,佢系3月17日出世,3月17日系爱尔兰传统圣派翠克节,所以我哋叫佢Patricia。”
胡神父十分疼爱Patricia,源于她的坎坷身世,其父母皆为吸毒者,胡神父有一次探监时,认识到在狱中的女婴母亲,当时女婴仍在母亲腹中,出生后便被父母遗弃,胡神父叹道:“好可怜,个妈妈唔要呢个BB,佢系第四胎,有两个小朋友已送去保良局,有一个喺爸爸嘅家人照顾,𠵱家我哋会暂时照顾呢个BB。”他指Patricia的母亲目前因为吸毒,再被召回戒毒所,他会鼓励这位妈妈获释后,可以接回Patricia,“我好希望个妈妈迟啲会照顾返个女!”
胡神父助人无数,原来暗藏一个小心愿。他坦言很关心庙街,很同情在庙街工作的摊贩,每日“朝桁晚拆”,说:“我觉得喺呢个街市做嘢嘅人好可怜,每日好辛苦,夜晚要收返个档,好辛苦、好辛苦......”他称过去曾向政府代表提出在庙街加建上盖,最终被回复以多个理由拒绝,令他大失所望,说:“如果有上盖,例如由佐敦港铁站到呢度(庙街),然后去油麻地港铁站,游客可以一路行过嚟,会好热闹㗎!”
胡颂恒尚有9年便届香港神父85岁退休之龄,但他希望能继续为社会大众服务,笑说:“暂时我嘅健康几好,感谢主,希望继续做到85岁再决定!”
慈悲香港餐室及捐款详情:请按此
“01心意”与过百慈善团体携手筹款,让社区变更美好。立即援助基层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