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学课】蒙眼漫游湾仔 用听觉嗅觉触觉感受街市香烛店
闭上眼行走在轩尼诗道。听见巴士停泊路边的引擎声、嗅到废气;人流由高声低语编织,让眼皮感受光暗变化。轩尼诗道此刻没有被看见,却有异样的活力。参加“书写湾仔”写作坊的悠荍和黄咏心,平日在湾仔上班,没料到第一个习作是蒙眼从蓝屋走到湾仔街市。途中她们都不禁用力抓紧领路人的手臂,但事后以听觉、触觉和嗅觉切入,书写“见惯见熟”的湾仔,她们都对湾仔有别开生面的印象。
打开其他感官 扣连生活经验
去年11月,城市日记(Urban Diary)与湾仔区议会文化及康体事务委员会合办“书写湾仔”写作坊,逢周末、日上课,请来作家卢劲驰教授散文课。
不过,第一课卢劲驰没有立即教授创作理论,而是要求学员戴上眼罩,两人一组,走出位于蓝屋的课室,沿石水渠街的斜路走到湾仔街市。导师卢劲驰是视障人士,他说蒙眼是为了训练学员的感官观察力,“一个地区的历史意义不单单是文物建筑,那里的人的生活经验也十分重要。艺术教育强调开放感官。一个人蒙眼行走,平日熟悉的社区会变得十分陌生。而其他感官会怎样影响他们理解周遭环境?因为当盲人要认识一个地方,他要比健视人士有更多对街道和社区的认识,以及不时唤起内心深处的记忆。”
他说,写作坊本来不打算要学员触及太多文学理论,亦不要求学员之后交出的文章能与作家看齐。“由我个人创作经验及关注无障碍议题出发,让学员理解自己与社区的连系,扣连他们对一地一景的记忆。”
感受社区 领路人与蒙眼人各有体会
悠荍居于将军澳,在骆克道上班已经4年,喜欢参与文学活动及写作,是文学生活馆的常客。她说,从未试过蒙眼在湾仔行走,一路上紧紧抓住城市日记策展人,黎颖诗博士的手臂,“在这15分钟的路程中,当我由一步一惊心调较到正常步速,而手也慢慢放松,我才开始留意听到的声音,嗅到的气味。去到街市后,我不能靠肉眼确定那里摊档的方位,但生果的香气、肉贩斩肉的声音,都隐约透露、刻划当前的时空。”悠荍交出的散文〈黑暗中漫步〉,便是根据种种体验,引伸到她与母亲昔日逛街市的记忆。
“蒙上两眼,我知道游戏正式开始。从那一刻,不能再感光暗和色彩的对比,剩下的只有那些连绵不绝的声音、由同行者手臂传来的温度以及自己手掌触及的地方的质感。”她在文章开首,这样描述自己蒙眼行走的感受。
黎颖诗虽然是领路人,也有一番体会:“其实我就很熟悉街市一带环境,当我们接近街市附近的便利店时,我频频提示悠荍正经过便利店,她却无法意会,原来便利店的辨识物大多集中视觉,嗅不出,听不见。”
黄颖心虽然居于大围,但平日在湾仔故事馆上班。她觉得这段看不见的社区旅程十分新奇,她熟悉这一带,以为经过纸扎店时,会嗅到衣纸燃烧的味道,却意外没嗅到。她的祖母住处位于合和中心附近,“我想起以前祖母到街市买猫鱼给我吃的回忆,她提及和描述街市档口环境,与我蒙眼体会的有所不同。有的老店消失了,我便以食物的味道为主题,写一篇湾仔街市与我家人的散文。”
“结果妈妈在信内,只是写了几个地点和一些补充文字。她说:你外婆还在的时候,我问了她平时你最喜欢的饭菜、零食的售卖地方,这些都纪录在信上,万一有天我忘记了,你也可以自己买来吃......于是我再仔细看那三个地方,全都在湾仔,近至湾仔旧街市,远至北帝庙。”
将结集学员文章成书
是次写作坊由湾仔区议会“艺术文化专项拨款”赞助,一年款项80万,以公开招标形式,寻找合作伙伴,推动社区文化艺术发展。湾仔区议员伍婉婷说:“这笔款项经争取回来,因为每区本身会有一笔文康体乐拨款,给予区内团体活动与恒常运作,但欠缺额外款项,支持更多丰富湾仔想像的活动。”
策划人黎颖诗说,办“书写湾仔”的目的并非要提升学员写作质素,而是透过书写,感受社区。写作坊在去年11月结束后,城市日记会将学员的文章结集成书,预计于2月下旬出版,免费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