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茗拒翅】《大白鲨》作者也致力护鲨 弥补作品令鲨鱼蒙上恶名
近年香港拒翅护鲨的声音渐成气候,春节期间不少团体都呼吁市民在吃团年饭和春茗时主动拒翅,虽然香港仍是全球售卖鱼翅最多的地区之一,但这新兴的拒翅文化却令这里渐渐变成“护鲨之都”。要数最经典的鲨鱼电影,1975年的《大白鲨》肯定是当中的佼佼者,直令不少人因而害怕鲨鱼。原来原著小说作者彼得本奇利(Peter Benchley)曾为此感到后悔,及后更投身护鲨运动,毕生希望为鲨鱼洗脱恶名。
原著作者成立基金护鲨
1975年美国电影《大白鲨》(Jaws)由史蒂芬史匹柏执导,剧本根据彼得本奇利(Peter Benchley)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讲述在艾米蒂岛的度假小镇近海,出现一条恐布食人大白鲨,多名游客命丧其口,当地警长在一名海洋生物学家和职业鲨鱼捕手,决心猎杀鲨鱼,但鲨鱼似懂得追踪目标咬噬,震憾全球观众。当年《大白鲨》上映首周就有700万美元票房,上映78天就打破《教父》创下的北美电影票房最高纪录。
不过自电影上演后,公众对《大白鲨》戏中的鲨鱼形象挥之不去,全球各地不少人都因此惧怕鲨鱼。《大白鲨》小说作者Peter Benchley被这股爱看电影但对鲨鱼误解的浪潮吓怕,决定投身鲨鱼保育运动。他于2000年接受英国《电信报》访问时指:“我不知道小说和电影会带来这样的效果。我写《大白鲨》小说时并不知道根本没有‘野鲨’嗜吃人肉。没人明白牠们面对人类的摧毁是多么的脆弱。”及后更成立基金,设立“Peter Benchley Ocean Awards”奖项,希望后世更继续努力护鲨。
电影仍利用鲨鱼营造恐怖感
研究有关鲨鱼与人类的关系的澳大利亚学者Christopher Neff指,鲨鱼于60年代被塑造成“杀手”,原因是1962出版的一本书,指有鲨鱼袭撃一名外科医生,但其后书籍被揭露内容多处有误,但却令鲨鱼蒙上了嗜人血的恶魔形象。
虽然《大白鲨》一片已推出逾30年,而且小说作者、各NGO、以至曾被鲨鱼咬伤的人,都努力为鲨鱼平反,甚至投身护鲨运动,但近年仍有不少电影如《夺命狂鲨》、《深海逃生》等以鲨鱼作题材,并将鲨鱼塑造成非常可怖的海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