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众筹】自己研究自己做 本土研究社筹40万应付成本
什么是棕土?今天也许大家也说得上来:是新界的废车场、货柜场。但翻查 WiseNews,香港报章于2010年才首次出现“棕土”这个词语。但自从由2013年至今共录得2078项搜寻结果,发展局并多次公开回应民间要求优先开发棕土的声音。
本土研究社去年初出版棕土研究,不到一年就被多个政党采纳为政纲,令棕土成为土地政策不能绕过的话题,究竟只有三个全职员工的本土研究社,如何打出这漂亮的一仗?
本土研究社成立五年,出版了四本书、十几份研究报告,还有在媒体撰写的评论文章不计其数、考察团、讲座等,题材包括棕土、丁屋、短期租约等土地问题、水耕、本土农业和食物安全等。“土地问题”成为“万能key”,本土研究社捋起衣袖,由零开始研究土地议题,“自己的研究自己做”:“因为香港的土地政策是个黑洞:政府如何批地、批什么地,民间几乎完全没有渠道改变行政权力。”
棕土优先成为本土泛民跨党派共识
问他们有什么威水史?全职研究员杨夏至就说:“去届的立法会选举,差不多所有民主派议员都采纳我们的棕土优先发展策略。由梁天琦到杨岳桥都支持。”翻查资料,其实连民建联亦同意开发棕土。“有次跟蒋丽芸上电台节目,她说,原来本土研究社都唔系咁本土!”本土研究社的创办人陈剑青说。
跟政府打个案 民间欠资源疲于奔命
“棕土是开创性研究。”陈剑青说。“我们是民间团体,跟政府斗资源是不可能,我们要做研究,必须拣中一个议题,要一打出来便能打开整个土地议题。”地理学训练出身的陈剑青,参与土地议题多年,以前处理不少土地个案,但做得愈多却愈纳闷:“可以每日逐个个案跟收地,每个发展计划讲,但一定不够政府斗,疲于奔命。以前的土地争议,民间永远都在劣势。政府话要发展一个地方,民间会以受影响居民的安置、搬迁、居住权回应,但永远都不能整体回应到底是否需要发展。”
于是他找了一些朋友成立本土研究社,“自己的研究自己做”。本土研究社第一项出版,主要援引资料,挑战香港土地供应少而需不断移山填海的“常识”。“其实很久以前已听有学者讲过,香港不是地少人多,但从来没有人跟进。”
刀仔锯大树式研究 针对无人讲过的议题
但要拣中议题,讲就容易,背后的洞悉力,以至其后落手落脚的研究,才见真章。于是靠这种常识和洞察力,三名全职研究员与约60名成员不断不定期脑震荡,慢慢将范围收细,决定该主打哪些议题。
2013年出版《不是土地供应 香港土地供应的迷思与真象》一书后,他们发现政府的论述不断在变动,“地少人多是假象吗?政府就讲郊野公园,很多地都属郊野公园不能发展,所以要考虑开发郊野公园。”本土研究社想再针对性地、将讨论慢慢收窄。“我们要创造一个,未来两三年之后有机会打到,但之前无人讲过的根本性议题,不要跟政府斗打个案。这是‘刀仔锯大树’。”
“香港人本来完全不知棕地,但我们移植过来加入本地情况。政府可以100个发展计划一直做,但我们只要一个概念,就能引导公众讨论。”本土研究社认为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概念,“每日政府话无地,于是要开发。如果能回答这个问题,能够扭转关注点:为何不先处理好棕土?但这之前,我们需要知道有几多棕土。”上一本著作的资料都是来自table research,只欠整理,但棕土并没有现成资料,必须落手落脚,由民间做最原始的统计和调查,才能获得数字,而这些原始统计,往往需要真金白银。
政府公开资料有限 民间要研究对抗也要钱
“例如透过航拍和Google Map,查出空置地的情况。之后要查册,逐块剌每块地的业权,政府和私人地的分布,才查出横洲的情况、曾树和的租约、曾树和跟政府的地契,才发现原来他是包租公。”最后他们成立了1200公顷的棕地资料库,都是成员“眼都盲”地在电脑前plot出来,之后再做具体和在地的研究、分析,在数个大区做田野考察,也cross check不同成员的结果,整套资料做了三个月。在地政处买地图、查册,每件事政府都会收费,更遑论三个全职研究员的月薪。
现在很多民间团体都会引用这个棕土资料库。而由2013年下来,本土研究社以每年80万的开支,凭著三个全职研究员和60名成员的义务协助,完成了四本书和十多个研究。不过Brian坦言,有些研究项目值得做,却因经费不足已进度却减慢。“例如手头上有丁屋研究,我们想找出全港所有丁屋,整理完整的资料库,但要好多人手,和有人专全职处理。”剑青正在准备棕土2.0的研究。“政府现在承认有棕土,但又说处理棕土要很多时间,于是我们想找出过往20年的变化,展示这20年来不但没有处理,更恶化得非常化。但因为本土研究社要在其他方面开源,不能全力开展棕土2.0。”
众筹40万令民间研究持续下去
本土研究社将他们的帐目公开:一年的开支,包括三个全职研究员的薪金、资料搜集等,每年的运作成本为80万。“但这没有计算成员无偿的义务工作,以及三个全职研究员的薪金其实非常低。”李达宁插嘴道。“硕士毕业、从事政策研究多年的陈剑青,现时月薪减到14000蚊㖞!不加人工至合理水平,随时会被建制派挖角。”
他们现正举行众筹,希望向公众每年筹得40万,加上本土研究社自己举办课程、出版、撰写顾问报告等40万收入,便能支付全年运作成本。众筹目标40万,他们除了接收一笔过的捐款,更向难度挑战,希望找到100人月捐300元,令民间研究得以持续下去,目前约达到目标一半左右。“好多捐款都是一百元的小额捐款,甚至不少才刚大学毕业,来自草根阶层,好感动。”
李达宁和Brian坦白说:“众筹40万让本土研究社‘死唔去’,但如果想增加研究项目、加快进度以更好回应时事,或让研究人才不致流失,众筹目标应该高一点。”
众筹详情:http://liber-research.com/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