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个小泰国 泰侨、教徒齐聚牛潭尾佛寺 共度袈裟节
泰王逝世,正值泰国佛教“袈裟节”的月份,香港泰寺则定于10月30日,在元朗牛潭尾泰寺举行袈裟节。这天,全香港的泰侨、信奉泰佛的人,都聚集庙中,既追悼泰王,同时领受僧人的祝福。全球只有20间泰寺能获泰皇送赠的佛袍,牛潭尾泰寺是其中之一。于袈裟节当日,僧侣捧出袈裟,让人供奉。摄影:龚慧
袈裟节 免费食档筹钱捐庙 俨如泰式自助餐
盛传昔日僧人生活十分简朴,捡拾河边火葬后留下的衣服洗净来穿,有信众认为不好,送赠一些新衣裳给僧侣,因而生来“袈裟节”。后来,僧人于每年三个月都留在庙中静修,流传之今的袈裟节,信众会在僧侣出庙之日,上庙参与节日,领受祝福。香港泰侨、同心杂货店老板娘谢桂芳说:“僧侣于泰历8月15日进庙静修,11月14日出庙。在泰国,整个11月都是袈裟节,在香港,则定为某个周日。”
袈裟节当日,九时正到达牛潭尾泰寺。从入口斜路而上,直至庙前,六万呎的空地,两旁尽是不同泰式小食档,空前盛大,像所有九龙城泰菜馆都搬过来的模样,俨如泰式自助餐,包括:一大锅的咖哩羊、香叶肉碎炒饭、炒河、椰汁西米露、已分切的水果、蛋糕等等,单是饮品,就有7款之多。同行的泰侨,早在旅游巴的途中就说:“完成祈祷的仪式后,你可以吃点东西。全都是免费的。”
一群泰侨,每年成立群组,家家户户,一家大细,早一晚已在庙中扎营,专门预备食物给予大众,信众可以自由捐献,食物摊档会把献金捐给寺庙。袈裟节当天,庙前早已舖好地垫,信徒三五成群,围坐地上野餐。有些摊档则主力负责供奉僧人的食物和白饭。搭正九时半,信徒在庙外已排好队伍,僧人拿钵出来,信徒会把饭放入僧人钵中,他们相信这能领受僧人的福气。
香港有5所泰庙 泰侨赞助建庙
全港其余泰庙的僧人也前来,帮助念经。香港有五间泰庙,都是香港泰桥赞助建庙的。餐馆店舖、寺庙、泰佣,这“铁三角”托起香港泰侨的社区。
桂芳是于泰国长大的中国人。她说:“元朗大棠那间泰庙,就是那个嫁咗有钱人的泰国女人开㗎喇!”至于太和那间泰国庙,就是以前那间泰农菜馆赞助起庙的。一位自称有份建庙的僧人说,原本在九龙城设佛坛主供泰佣供奉聚脚,后来地方不敷应用,才租用石古垄村附近的村屋作寺庙。
小泰国是如何炼成的
她说,80年代嫁来香港,一个泰国人都不认识,“很思乡,四处找泰菜馆,久而久之,老板变成同乡好友。”那些年,九龙城还不是“小泰国”,大部份都是潮州人。“以前将军澳、观塘木屋区,最多泰国人。我住将军澳公屋,认识不少泰国人,一起到九龙城街市吃饭。”
“后来很多偷渡客来港,要娶妻,有间媒人公司到泰国找女人,所以有很多泰国女人嫁咗嚟香港。后来,越嚟越多泰国人之嘛。”
95年,桂芳跟五位同乡师奶在衙前围道开泰菜馆“友谊泰国菜”,“当时九龙城已有十数间泰菜。起初有些泰妹嫁了香港富翁,在九龙城开泰菜,后来又有黄珍珍,慢慢九龙城才变成泰国人的社区。”为什么泰国餐馆的名字总是玩谐音,“泰好食”、“泰乜乜”呢?就是让同胞一看,就能识路回家。
杂货店租四辆旅游巴 义载泰佣往庙
美国科学家研究火蚂蚁,当牠们遇到洪水时,就会自发性手牵手,聚集起来变成一个球,在洪水中变成一只救生艇。实验中,科学家使劲地把蚂蚁球掷在地上,牠们却像一颗回弹力强的球,团结不散。
而香港的泰国人,就如同一个火蚂蚁球。袈裟节当天,四辆旅游巴像一列车队,停泊在城南道。旅游巴,是同心杂货店老板娘谢桂芳出钱预备的,让泰佣和部份泰侨乘坐到泰庙。一位泰桥说:“唔使通知㗎喇!年年都系咁,老板娘会预备旅游巴。然后她在车上收献金,全交等庙。”桂芳说:“这是积福。”
“以前牛潭尾泰国佛堂的僧人,都会向我们取糖、米等等。后来其他行家眼见我们风生水起,有样学样,又捐献啰!”每月,牛潭尾泰寺僧侣都会来九龙城的泰国舖攞钵化缘。
不但捐献给泰寺,近年流行的九龙城泼水节,都是各店赞助,“有泰国气氛嘅嘢,传统习俗,一定会赞助,赞助一万蚊。不过,有年喺东涌搞,我就唔捐,太商业性质,我又睇唔到。”
自泰王驾崩,不少同乡奔回泰国,除了悼念一代明君,亦忙于抢购泰王纪念品,如泰王别针、泰王黑纸扇、泰王照片,好让在香港袈裟节当日,与一众姐妹分享。
意想不到,一张泰王照片,在香港也有段小插曲。在九龙城,同心杂货批发门外摆放一大幅的泰皇照片,点解要咁大?桂芳:“挂出嚟要得体!”相片,是向邻舖租来的。“起初佢话3000蚊卖畀我,我唔制。现在佢话得返一幅,都唔卖。$1500租一个月,摆喺店外,让人悼念,签名留言。要送返畀领事馆㗎!现在,我回泰国找人画了一幅泰王的,衣服还可以自己选的,独一无二,佢画咗好多年㗎喇,都要$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