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视步行为“交通” 专家批统计漏计 致规划漠视行人设施
“What isn't counted, doesn't count. (没数字,便显得不重要)”研究“行路”统计超过20年的Daniel Sauter指出,多个国家统计交通的方式严重低估了步行作为交通模式的重要性,包括香港,令政府开支向公路、高铁等基建倾斜,却鲜有投放资源改善每日使用的行人设施。有香港学者指,香港仍以车为本规划,跟世界方便行人及单车的规划潮流脱节。
每个人都生而为行人 但没统计
国际会议Walk21提倡步行以达至宜居城市,早前于香港举行。与会的瑞士组织 Urban Mobility Research创办人Daniel Sauter说:“我们每个人都生而为行人。”驾驶者离开车辆后,亦是行人,但我们都忘了作为行人的权利:“行路是最有效率,又最不需大兴土木的交通方式,何况步行本就是快乐来源,亦健康、环保。”受现代主义思潮影响,自20世纪中期开始,很多城市规划变得以车为本,香港尤甚。行人总是要偏离地面,花两倍时间上落天桥和隧道,绿灯时间短、过马路须绕道等,都潜而默化让我们以为城市就该如此。
然而,单车天堂、市中心限车的哥本哈根渐成为国际典范;巴黎、伦敦、米兰等城市亦纷纷缔造walkable(好行)城市,因为对城市和个人都有经济及社会效益。以国际城市自居的香港,还要等多久呢?政府官员曾指,香港9成人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这数字其实未计步行。原来,香港长久以来都欠缺清晰准确的步行统计。
每日行几多 运输署没有记录
运输署大约10年做一次有关交通习惯的统计。翻开运输署委托顾问公司于2011年的交通习惯调查,便会发现步行的数字不被重视。
首先,报告在主要住户(35,401户)访问调查中,没有全面搜集徒步行程的记录,顾问公司解释是因为获取徒步行程资料有“局限”(极易被漏报、未有可用作对照的独立统计數字以对漏报作出调整、减轻受访者的负担)。调查主要看机动工具(89%人出行,涉机动的占58%)占每次出行的比例,却没有统计步行及踏单车行程。
在35,401户访问调查中,仅5,659户要提供步行相关资料,调查亦只计超过10 分钟的徒步行程,也没反映市民在转乘、步行来往交通工具与地点及目的地之间的步行行程,不能全面显示步行作为交通的重要性。顾问公司“戴头盔”指徒步行程记录只根据人口资料进行倍大,未能对漏报作出调整,可能“存在较严重的漏报现象,因此须谨慎使用和诠释有关结果。”那么究竟此数据是可用还是不可用呢?智库思汇政策研究所研究总监吴家颖质疑,为何步行相关数据并不清晰,如31%的行程不涉及机动工具,加上步行来往交通工具的行程:“香港步行的行程应为数不少。”
为何步行相关的数据会比其他交通工具少?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副教授熊永达指,车辆数字每月有统计,但步行有关的数字没恒常统计:“大概5或10年一次。因为运输署觉得不实用,觉得步行不是它的范畴,不是经济活动,所以只看交通工具(机动工具)数据。”他认为此种思维落后。
漏计步行 影响施政 “总是向大型基建倾斜”
Daniel Sauter指,一些城市甚至国家统计交通习惯时,亦只是计主要交通方式,忽视涉及步行的路程及时间,如出发由家中行至地铁站和转车的步行距离。令到调查结果大大忽视了步行占据的地位。香港亦有犯此错误。2011年人口普查统计市民上班的主要交通方式时,同样地只统计了主要交通方式,没计当中步行的部分。
漏计数字,没什么大不了?Daniel Sauter说,因为数字显示不到步行的真正比例,市民和政客都以为不重要,形成reciprocal mental block,即是市民和政客互相肯定对方“车比较重要”的心理障碍。这个现象早在1994年的欧洲交通部长会议上已提及过。他说:“没数字,便以为步行不重要,施政时就忽略,结果之后的统计亦继续没正确步行数字,形成恶性循环。”运输署在2014年公布“2011年交通习惯调查”时亦表示,调查所得资料“将会应用在未来交通规划工作上。”
Daniel Sauter说:“社会资源投放跟平民百姓使用频率比例不符,甚至呈相反关系。”愈少用的交通基建愈贵。港珠澳大桥、高铁等工程,即使落成后,大部分香港人一年也未必会用上一次。另一方面,每人每日都会行路的环境却鲜有改善。
欧洲不少城市正回归以人为本的交通及城市规划,但熊永达指,运输署思维与世界潮流脱节:“全世界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模式,亦即是non-motorized transport,不用机械,鼓励单车和步行的模式。”在Walk21会议中,多个局的官员在演说时皆提及地铁如何令香港更好行。然而,熊永达及罗健中都同样说过:“一但离开地铁,便变得不好行,因为仍是以车为本规划。”横看新市镇将军澳及天水围,两者皆是“无街之城”,人们要不是从地面上升到上行走呆板的天桥,便是要又越过轻铁又越过5、6条行车线、不断绕路Z型行走的障碍赛。熊永达指,城市设计如让人行得舒服,不用日晒雨淋,又有东西看,人们走几公里也不会累,“像女士行街一样”。Walkable(好行)的定义中,“行到”只为其一,好行更须有趣及能让人社交。
Walk21推国际采用统一步行统计标准 更准确显示步行习惯
约十年前Daniel Sauter跟其他国际专家发现 “我们的取样及分析方法都不同,不能比较。”因此决心研究出国际适用的步行统计标准(International Walking Data Standard),统一步行数据的收集及分析方法,更准确显示不同交通方式的比例,和正视步行作为交通方式的一种。Walk21步行统计组去年在维也纳的Walk21会议正式发布该标准。他们正逐步游说不同国家使用该标准,伦敦及瑞士都在磋商中。香港运输署回复指,会考虑在“有需要时收集更多有关市民步行习惯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