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行人路多宽才算好行? 深圳上班族的步速比香港还快!
规划署虽有为行人道设立阔度标准,但香港市区人流高而路窄,行人挤逼、缺乏过路处、人车争路情况仍不时出现。行人路多阔有没有标准呢?Walkable(好行)近年成为热门关键词,一条路“好行”与否,能否有客观的标准?
现时,规划署订立的《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第八章〈内部运输设施〉,为行人步行环境制订了规划原则和行人道的阔度标准。在商贸区、高密度住宅区、一般工业用途区及人流高(每分钟100以上人次)的设施旁,行人道应至少阔4.5米。然而,很多旧区如旺角、中上环的行人路都较狭窄,有时少于2米。
一条街不同位置 有不同阔度需要
《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虽为行人道阔度设立建议标准,但不少公共设施如电箱、路牌、垃圾筒、邮箱、水喉等等,却在人流多的街道成为障碍物。人为因素如店舖将货物堆到门、广告牌、宣传单张派发员、拖行李箱的行人,有时亦成为阻街者。
国际组织Walk21及《思汇政策研究》将于下星期首次在港举行会议,主题探讨步行以达至宜居城市。讲者之一,奥雅纳工程顾问的副总工程师何定国认为,虽然香港对行人路阔度有规划标准,但要令行人路更好行,应不止于此,“是否应将一条街当成一个横切面看呢?还是一条街已可以有很多变化?”他指出,铁路的出入口、路边巴士的停车处、行人过路处等地方,往往人流较多,因此,一条街可能需要不同阔度。
不“行到”还要“好行”
何定国说,人们走路时,会有其他连带活动,例如不少人在上班的路程上会先吃早餐才去车站,这也直接影响人的路径及一条路哪里的人流特别多。此外,有遮荫、有冷气的道路,也比日晒雨淋的道路更受欢迎,即便是后者路径更短。这些行为因素都会影响一条路径的人流。不同地区的人也有不同习性:“亚洲人比较心急,少点让步,比较aggressive(进取)。”他们初步研究发现,深圳人上班时间步速比香港人更快,这可能与不少公司实施的“打卡”政策有关。
奥雅纳最近在研发一个Walkability评估工具,将人类的行为因素如步速、步行习惯、步行喜好等,放入研究之内,分析它们如何影响一条路径上不同地点的人流。这款工具能测试出哪些地点人流太高,模拟出不同改善路面环境的方法,借此引导人流,从而改善步行环境。例如,将公共设施移位、加一条隧道,都是疏导人流的方法。
不过,他认同现时规划思维中,步行环境的考虑排得比较后,“现时规划也有考虑行人环境,但不够细致。可能做了很多宏观规划,最后行人、单车只是其中一项,便觉得已照顾到了。现时的规划,可能到了中期才考虑行人环境,但我们觉得规划前期应提前考虑。”
近年政府也推展“walkable”,例如“起动九龙东”也以“易行城市”的概念规划。政府于九龙湾、牛头角和观塘一带进行行人路扩阔工程、加建过路通道,以及安装新路牌。不过,另一个Walk21 Hong Kong会议的讲者——本地著名建筑师罗健中早前说过,“walkable”应较接近“好行”的概念,“‘易行’只是‘行到’,是‘好行’三个元素之一而已。好行,还需要有趣味,以及让人能建立社区关系。”他认为,社会推动“好行”时,应多考虑后两个因素,而非只是“行到”,有趣的步行环境能让行人沿途看到不同风景甚至参与其中,例如街舖和街头表演,令步行不再单调,同时亦是跟老朋友相遇或认识陌生人的社交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