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抗疫】口罩戴到起毛粒 无家者:饭都冇得食,仲买口罩?
新型冠状病毒(俗称武汉肺炎)疫情下,通宵营业的快餐店麦当劳内,深宵时分人流疏落,只剩下无家者久坐不散。有人戴上耳机看YouTube度过长夜,有人戴着发黄的口罩等待社工朋友的来临。
有社工在疫情下坚持外展服务,并与地区教会向无家者派发防疫物资。据基督教关怀无家者协会外展社工陈文珊(Olivia)的观察,本港近三分一无家者并无戴口罩,撇除经济能力问题,有些是因为“不怕死”而放弃扑口罩。在元朗街头,一位年约六旬的无家者戴着起毛粒的口罩,而对他来说,这个“毛粒口罩”只是一个用来进出场所的“道具”,“饭都冇得食,仲买口罩?”
摄影:高仲明
年逾60岁的阿伟,日间在元朗街头徘徊,晚上回到麦当劳睡觉,他经常在街头看到排队抢购口罩的人龙,自己却从没想过加入排队行列,“饭都冇得食,仲买口罩?80蚊一包你要唔要呀?”
阿伟随身有台红色收音机,就是他紧贴疫情的伙伴,尽管收音机每天传来感染人数的更新资料,但阿伟总是说得淡然,“有咩感觉?做人都麻木晒,好似见到咩都冇反应咁”。问及不怕疫症吗?他隔着泛起毛粒的口罩笑了笑,“惊咩?惊两餐啫。”
视口罩为疫症下的“通行证”
阿伟的口罩是外展社工探访时所赠,他称不怕疫症,戴口罩只是疫症下的“通行证”,因他知道没有口罩便不能乘车、不能进入医院覆诊,甚至外展社工不能放心跟他聊天。“无办法啦,要见你哋”。对阿伟来说,泛黄的口罩只是道具,但仍只好戴着,“唔只起毛粒,臭㖭呀!我自己戴都辛苦”。
当全城注重消毒及清洁时,无家者除了缺口罩,连日常洗澡也成问题。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早前关闭辖下所有体育馆及运动场等陆上运动设施,以避免市民聚集。自1月28日封馆开始,阿伟与其他无家者便无地方洗澡,而他大部分家当更遗留在体育馆的储物柜内,直至本周三(11日)体育馆重开,有关难题才能解决。
基督教关怀无家者协会社工陈文珊(Olivia)近月在街头派发防疫物资时,观察到接近三分一无家并无戴口罩,撇除无法负担天价口罩的因素,也有一些年约50岁的人因为“不怕死”,故不去“扑口罩”。她解释,这些无家者会认为自己曾经历过党争、战役等“大事件”,对这次疫情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仍能安然度过,“佢会话你哋啲后生女未经过风浪”,她苦笑道。可是,若这些无家者因防疫用品不足,也有机会被他人传染造成交叉感染,亦不能掉以轻心。
派物资义工:做得几多得几多
除了Olivia,在基督徒信望爱堂屯门堂做义工的Elaine也会定期探访屯门、元朗及天水围一带的无家者,及至疫情爆发,他们便在教会及亲友间收集防疫物资,再派发予社区内的无家者。Elaine认为,有些无家者自觉人生千帆过后,或已无甚目标,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或许不是口罩,“口罩如果有,佢哋会用,但好似好似阿伟咁讲,佢人生可能乜都冇,有时我会觉得佢哋对求生冇乜好大渴求”。无家者总是容易被遗忘,但Elaine仍坚持为他们送上关怀,“我畀到一个口罩佢,希望佢保重身体,但我觉得生命有更多更多嘅嘢,当佢连饭都冇得食,佢点会仲谂住个口罩?”经书里说“施比受更受有福”,Elaine与无家者建立关系,却不是一次性的“施与受”关系,“呢一刻只系做得几多得几多”,她说。